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崔新阳 《学会》2023,(7):48-51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理想、追求、规范等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科学家群体的精神风貌。该文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进行研究,旨在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坚持“四个面向”并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中,努力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优良学风的倡导者,为全面、扎实、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的科学家怀着质朴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自觉践行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己任,将开办"科学家精神"栏目,以期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23,(11):71-71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2.任务目标。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家精神系指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功能、价值途径、价值规范的集中体现与结晶。它以简洁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取得广泛共识,对其成员具有无形支配性、统领性和约束性。本文对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方法与路向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并成为引领中国科学家进军科技强国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5.
陶思敏 《科技通报》2022,(6):115-120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突出科学精神引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科普场馆在展现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展现科技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本文通过馆校结合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意义,弘扬科学家精神需校内外的有效衔接,科学家精神在馆校结合中的探索与实践三方面,阐发用场馆资源构建高质量传播科学家精神,打造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砥砺科学家精神,跨界科普打造数字化平台共筑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由118位科学家撰写的《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一书于1998年6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提议再编著续集,续集定名为《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它强调跨门类科学、多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科学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增强科学创新精神。现已向广大中国科学家(含海外华人科学家、留学人员)征稿,撰稿要求是:(1)难题至少必须涉及两门一级学科,更注重两门以上的多学科交叉,以及跨门类科学(…  相似文献   

7.
孙炜  史玉民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29-1734
秉志是科学救国的先驱和中国动物学界的开山大师,在科学救国和科研人才培育过程中,尤其注重建构和倡导作为科学家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价值共识--“科学家之精神”的作用,在深入分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面貌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以“公而忘私、忠于所事、信实不欺、勤苦奋励、持久不懈、仁爱之心”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之精神”,对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爱国奋斗精神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对在全社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29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是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杰出典范。一、响应国家号召学成回国:超越"自我""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国家最高科学技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家是科学普及的"第一发球员",他们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科学家因为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因而科学普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受过学科专业训练的科学家天然地具有科学传播的技能,科学传播需要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做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机制,以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逻辑推理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剖析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三者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及协同关系.[结果]从理论研究的维度,针对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期刊的本源深入分析;从一致性本质的维度,揭示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期刊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基于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内在一致性和协同关系,提出构建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三者的协同发展机制.[结论]基于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一致性,科学家精神、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期刊三者的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和协同关系,应构建基于内在一致性和协同关系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科学共同体一致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合乎科学自身目的性的秩序、规范和价值的总和。 科学精神内涵极其丰富,其最基本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即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平等精神和协作精神。 (一)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是科学的精神起点。在科学共同体看来,追求真理是科学家唯一的真正使命。求真本身就是目的,一切利害的算计都可能导致歪曲真理。这种超越现实利害以追求真理的纯粹求知精神,是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在民族百年复兴路上,传承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践行科学救国、报国、兴国、强国的初心理想,形成了与西方科学家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塑造出宝贵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3.
郝东方  李政 《今日科苑》2021,(2):44-55,68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研单位而言,档案工作一直发挥着“保存科研历史,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为祖国发展献身的科学家,形成的科研档案、实物档案、名人档案,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新时期的科研单位,需要多项举措助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15.
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良好形塑不仅关乎科学家精神的厚植与弘扬,更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家乃至科学的整体认知与态度。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科学报》和Wiely 2015-2020年科技人物报道为数据源,探索分析了国内外科学媒体在中国科学家形象塑造时的异同。结果显示:《中国科学报》科技人物报道以叙事记叙性通讯为体裁,男性且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为主体,科学家形象塑造以展现宏观科学精神为主,日常生活与个性挖掘为辅;Wiely以谈话实录性通讯为核心叙事方式,聚焦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侧重对科学家职业和个性特征、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共同勾画。两大科学媒体在科技人物报道对象及其形象塑造中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据此,对科学媒体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路径与策略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史中蕴含了许多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真、创造、奉献、批判和怀疑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原子物理教学中结合物理学史的讲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生活》2013,(7):92-93
公众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发展的肥沃土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才,更需要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的广大市民。作为浦东新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的重大节日,2013年浦东新区科技节以“科技引领、幸福浦东”为活动主题,在热情似火的5月成功掀起了“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浪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广大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全体科学基金工作者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建立了“鼓励创新、科学民主、平等竞争”的良好机制;坚持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完善了科学基金的咨询和监督机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07,(6):1-1
科学是全人类最高的智慧,科学家是智慧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但同时,科学家更是一种精神的再现。嚴谨、谦虚、淡泊、传著,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无不集科学家于一身。正是这样一种品质,成就了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对科学精神进行讨论,归纳出科学精神的7种具体表现: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平等包容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拼搏奉献精神。虽然说每个人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具有独立性,并且形成过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个体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以及所想经过内化并凝结而成的。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这个培养怀疑精神、实证精神的科技馆活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