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互动中,农民工子女身份通过社会表征、社会认同等方式被社会群体建构,同时通过农民工子女自我表征和自我身份认同等方式主动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支配性社会表征、争端性社会表征和无约束性社会表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释比文化在羌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力量。释比文化有着自身的道德体系,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约束",体现出一种"德治"式的治理,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塑造社会伦理的功能,它同时还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因而有利于羌族乡村社会治理,为创新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指向,并最终促进羌区乡村社会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3.
女性农民工作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带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群体,其生存状态、生命体验、精神向度都烙有时代的印痕,反映了社会特殊时期的风貌。通过20世纪90年代初热播的电视剧《外来妹》和21世纪颇受争议的电影《苹果》这两部较为典型反映女性农民工的作品,讲述了两代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生命历程,社会对她们的规约及其主体性的建构与缺失,探寻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女性农民工突围生存困境的得与失。女性农民工在现代性的过程中对其主体性身份的建构,社会对其社会身份的认同、主体价值的确认、价值观的形塑和引导是社会现代性关注的重要一面,同样也是女性农民工"人"的现代性的表达和追求旨归。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进城不仅意味着时间上的断续,同时也发生着生活场域的继替,不同时空情境对农民工有着深刻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时空情境的变换,将“进城前-进城后”、“乡村-城市”之相应情境纳入分析范畴,有助于与农民工主体进行视角互易,进而深刻理解其日常生活实践,深化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农民市民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农民工作为一个的新型群体在中国社会迅速崛起,青年农民工则是其主体。他们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城市建设和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生存境遇却十分尴尬与艰难:步入城市,却不能融入城市进而被城市完全接受,沦为都市边缘人;回到乡村,却又发现难以忍受乡土生活,成为乡村浪子。教育部门要帮助青年农民工摆脱困境,或使他们市民化,或使他们转化为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李晓丽  张琳琳 《文教资料》2011,(23):134-136
当前,我国极少部分农村存在诸如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农村社会伦理规范失调,农民现代性增长缓慢等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公共治理结构缺位,城市缺乏对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接管理,以及乡村伦理制约机制的解体等。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治理结构.做好城市流入农民的管理,重建乡村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伦理是一种价值范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出现的不同伦理观与价值评判体系的变迁密切相关,审美伦理建构于西方宗教信仰崩溃与理性价值体系解体的独特时期。规范性与普遍性的现代理性伦理出现有着必然性与合理性,却因其对个体的规训与压迫产生了危机;个性化、多元化与情感性的审美伦理在与理性的抗争中建构,确立了个体生命与此岸生存价值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伦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认清审美伦理的困境,将伦理问题放置于主体间复杂交错的共同体中,挖掘出永恒的正义,坚守审美的精神纬度,重建新审美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当下,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的媒介互动越发呈现叙事化倾向。鉴于新闻叙事的多元主体性与日常化接受性,农民工媒介形象在叙事建构中存在诸多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新闻故事的选择,更涉及报道视角及新闻事件的文化语义结构等方面。因而,从叙事伦理批评出发,剖析新闻文本中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隐蔽过程及深层故事结构中的叙事意识,探究文本中潜藏的伦理观念体系,将是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的崭新尝试。  相似文献   

10.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及文明水平。继续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其更好融人城市并为所在城市做出更多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这种现状不仅制约着农民工的自我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种种显性表现,发现农民工身份认同正确与否,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消极的“自我归类模式”、城市居民的偏见及两者的“群际隔阂”、城乡不同的文化及“二元体制”的禁锢等因素相关。要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应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建立社区支持体系,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之外,成为双重"边缘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成为市民,有利于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的转变在目前面临着制度、社会和个人等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困扰。各级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积极采取诸多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真正过渡。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制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游走于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特殊群体。迄今为止,他们的合法权益依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并时常受到当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和结果。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不仅必须进一步清理和废除传统的城乡隔离和不平等的相关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同时也应加大社会平等和社会融合的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社会歧视,重建对农民工的信任及人们的社会认同,使农民工真正融入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但进城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出矛盾的不和谐的态势。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环境,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的推进具有不利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主要有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当前有诸多因素影响到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开远作为滇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外来农民工,他们主要聚集在开远近郊农村。笔者结合实地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的开远外来农民工的数据、资料和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收入与消费、居住条件、子女教育情况、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归属感与价值观、当地人对待外来农民工的态度七个方面来反映开远近郊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但由于种种特殊的制度背景造成了进城农民工发展权的缺失。在民生导向视角下将保障和改善进城农民工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既作为发展的目的,更要作为发展的动力。要通过加快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机制,建立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在代际传递中实现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途径才能更好地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化两种力量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农民工群体总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可行能力”贫困。而“可行能力”贫困的具体原因是五种“工具性自由”的缺失。应当采用增强农民工“工具性自由”的方法,来提升其“可行能力”,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农民工的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险和福利、农民工自身和子女的教育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们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维权组织和提高农民工就业素质及法律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