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2.
距离把持中的浪漫超越——论徐訏小说中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徐訏小说创作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距离的视角,研究徐訏小说的创作。文章从徐訏小说的环境设置、人物刻划、情节构思等方面,梳理其小说中的“距离”,并研究徐訏企图在对宗教的沉思中,达到那种独特的“距离”感。论文在对徐訏独特的审美观的分析中,研究其创作的这种“距离”追求,并寻觅徐訏创作的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徐訏的传统文化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马克思主义、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基督教、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观照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徐訏小说明显的文化观照特征.  相似文献   

4.
徐訏在动乱的时代中长大,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短短几十年工夫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也实践着各种学说。作为"旧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学人",徐訏处在"旧道德"崩塌与"新道德"未治的两难境地。于外,徐訏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向个人主义道德观的转变,于内,徐訏尝试建立两性和谐的性别道德观。而在其小说之中,道德观的演变与他的创作理论形成了彼此吸收、互相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徐訏的小说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想中,理性形态和非理性形态、世俗形态和终极形态、传统本土形态和现代西方形态看似组成悖论性的紧张和对立,实则都是出于徐訏对人性既脆弱又凶猛的洞察,对人类知识和理性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以及对人间世俗生命悲天悯人的呵护和关爱。追求生命的舒展和人性的自由,让人类的精神摆脱物化现实的戕害和人类自身的局限,始终是徐訏小说中文化之维的标的。  相似文献   

6.
徐訏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是浪漫、神秘、忧郁、傲骨的矛盾体。从创作风格方面而言,徐訏继承了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并将其中国化,作为心理学者的徐訏,显然在小说中注入了许多弗洛伊德的观点,更使作品显得神秘莫测;从哲学性格方面而言,是一位立志于追求完美的作家,然而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其迷失自我,忧郁、焦虑;从正义人格方面而言,不失为一位拥有民族气节的正义之士,作品中的爱国情感虽隐藏较深,却真实可信。在岁月的长河中,徐訏是一颗闪烁的明星。  相似文献   

7.
徐訏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创作成就特别突出的作家,文章试图对徐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使得读者对徐訏研究状况有一个整个认识,从而对徐訏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訏的小说抒写着心醉神迷的诗性世界,发掘生命深层的神秘体验。诗性浪漫主义是徐訏小说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与神或上帝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进而完成对自我的找寻;一方面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对人性中世俗欲望的认识与摈弃而完成自我追求的提升与升华。徐訏从对上帝的崇拜、对彼岸的向往转向对此岸的关怀、对现世的超脱,对人生的深幽与神秘进行着形而上的探索与找寻。  相似文献   

9.
吴义勤先生是中国大陆徐訏研究的开拓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硕士论文《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对徐訏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学理分析,让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名噪一肘,但其后久被大陆学界淡忘遮蔽的人物浮出话语地表,很有拨云见日之功,论文出版后获得了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近日,为纪念徐訏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0.
徐訏的小说抒写着心醉神迷的诗性世界,发掘生命深层的神秘体验。诗性浪漫主义是徐訏小说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与神或上帝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进而完成对自我的找寻;一方面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对人性中世俗欲望的认识与摈弃而完成自我追求的提升与升华。徐訏从对上帝的崇拜、对彼岸的向往转向对此岸的关怀、对现世的超脱,对人生的深幽与神秘进行着形而上的探索与找寻。  相似文献   

11.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2):73-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徐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圣经》的影响下,徐訏小说的语言表达多了温婉与清丽、沉郁与感伤,呈现出"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结构,基督教教义也使其小说蕴含着博爱与忏悔的内在精神。本文试从徐訏与基督教的渊源、《圣经》文本对徐訏小说的影响、基督教精神对徐訏小说内在精神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徐訏小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徐訏逝世已经八周年了。他是个具有童心、爱心和故国心的爱国作家,值得纪念。 徐訏是位横跨两代的大手笔。今年是他诞辰八十周年,时值海峡三岸文学生机勃勃,交流频繁,硕果累累,尤其值得告慰徐訏在天之灵:您生前的愿望与呐喊,期待与呼唤,于今实现了。安息吧,孤寂的灵魂! 徐訏的小说以1950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下面略加评析。  相似文献   

13.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14.
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的文化反思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文化因子,研究这一影响对徐訏的文化反思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婷 《文教资料》2007,(33):19-20
徐訏是一个"距离"意识非常浓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谈到爱情、友情、审美都强调"距离"的重要性。本文以《盲恋》为个案,重点分析徐訏笔下的"美的距离"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爱情是否存在和继续。  相似文献   

16.
徐訏认为"和谐就是自由"。只有把"谐和"视为徐訏的理想,才能把握徐訏的精神世界,把握徐訏作品的哲理性内核。  相似文献   

17.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数量庞大,拥有一批海内外忠实读者,1950年奔赴香港之前的小说更是一次次掀起了内地读者的阅读热潮。徐訏赴港前的小说所以畅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徐訏成功地把握了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报人、编辑的身份使其对图书市场有一种灵敏的嗅觉,他可以根据接受者的特点把握传播内容,同时,徐訏的大众文艺观也使他可以针对读者进行有效编码,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畅销作家。  相似文献   

18.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学者,其作品以充满浪漫传奇色彩和娴熟运用西方文艺理论而著称。徐訏曾赴法留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法期间,他创作了成名作《鬼恋》。徐訏的作品中既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笔墨,又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独特技法,最终形成了他创作上中西方和谐共生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19.
正徐訏一生,著述丰富,当时媒体评价他"徐訏先生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林语堂曾指出,徐訏与常被认为是"中国的高尔基"的鲁迅同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杰出作家。虽然林语堂对中国新诗一般都无好评,但却赞誉"徐訏是一个例外,他的诗句铿锵成章,非常自然",且认为"在短篇小说家中,鲁迅、沈从文、冯文炳(废名)和徐訏是最好的"。1943年,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  相似文献   

20.
徐訏的小说大胆借鉴西方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鲜明地反映了新文学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由旧到新的转变。徐訏潜心塑造的女性人物可视作其小说思想与艺术的一个支撑点,集中而又鲜明地反映出徐言于创作的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徐訏在创作中,大胆糅合多种元素,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既闪现着神性的光辉,又具有鲜活的人性,既带有抽象的诗性之美,又具有生动的个体特征。徐訏小说女性人物塑造的特殊性,也是理解徐訏小说思想艺术价值与文学史开拓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