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发展速度正在降低,人口资源的红利也正在消失。如何保障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避免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政策问题。本文认为,人力资源的红利可以替代人口资源的红利,使中国获得未来数十年的持续增长,前提是在社会稳定、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能够持续地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本文认为,韩国经过短短8年时间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其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特别是其人力资源开发是保障其顺利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论文具体以韩国20世纪下半叶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例,探讨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是如何重视并具体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韩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并就我国的相对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韩国的发展经验,总结了若干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诸如人力资源红利可以替代人口资源的红利、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大部制改革、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理论和国际经验均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条件。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面临着教育激励下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高等教育机会不足等突出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借鉴日本和韩国积累人力资本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中国需要加大公共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等,为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万能钥匙",职业教育发展引人注目。分析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间,我国在职业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及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战略,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万能钥匙",职业教育发展引人注目。通过分析德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间,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职业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和产学合作等基本经验,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罗丹在《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中撰文,探索和分析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转型和改革举措,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启示与借鉴。建立密切配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成功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基础。新加坡在1959年获得自治之初,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落后。为有效提高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确立"职业教育配合经济"的发展理念,建立"政校企行协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农村拥有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源。然而,如何才能将这一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呢?通过探讨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模式。分析了职业教育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产生的效应,并构建了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徐秀华 《文教资料》2014,(23):100-100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相对不足使城市和农村都产生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职业能力;回避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在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必要性在于:职业教育是知识型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优质潜在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制度与二次人口红利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职业教育制度,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挖掘二次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及职业教育的经费支出与GDP的产出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的作用越大,获得的教育制度红利越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为此,应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经费支出以及采用多种办学模式等途径来积极开发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根据国际经验,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目前的经济特征与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分相似。鉴于教育与经济的强相关性,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怎样的教育发展方式才能对中国快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孟加拉政府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并特别强调其扩张和质量。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招收20%的中等和中等后教育毕业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为重视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显著特征是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当中,体育课程是高职课程资源组成的重要部分。本文是在工学结合的视野下,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就业缺口较大、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亟需建立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学生培养机制,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优化实现现代学徒制,做好培养和就业工作;优化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加强职业教育治理,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适应时代需要健全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适应"互联网+"时代,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在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与就业市场中实现科学发展,推进高职教育适应"新常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实用、够用的基本定位,坚守职业育人、社会服务的根本定位,坚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路径。从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外来经验、人才培养等维度,深入分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文本走向,包括走向多主体、多元化的职能定位;走向重点突出、辐射引领的发展方向;走向引入国外经验、创新运营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走向职能证书、人力资源提升并存的功能。因此,职业教育应通过构建“政、企、校”多主体的治理结构,强化“融合性、辐射性”的行动定位,秉承“兼容性、创新性”的本土化迁移、探索“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思路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14.
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体现在制造业转型的动力不足、劳动者素质与市场的匹配度过低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危机,并且在转型理念中存在"追赶式陷阱",在行动主体方面存在“联动机制”缺失,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孤岛”以及在文化培育中遮蔽了“工匠精神”。因此,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要打破单中心治理结构弊端,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投入机制;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凸显了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我省人口压力逐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构建我国人力资源高地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减少县域新的职业学校建设,把农村学历职业教育逐步推向城市;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开展中短期培训;建立区域技术培训中心,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打造区域特色;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实现西部职成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西部地区可通过学历教育和多种培训模式并举的形式实施“本土开发”;通过积极谋求与东中部合作。采取东西部联合办学、外地务工外地培训、重点项目委托培养、外出求学等模式实施“转移开发”。两者相结合,实现西部人力资源的开放开发和中东西部互动开发,使西部人口能普遍接受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培训。  相似文献   

17.
农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是联系农村普通教育与农村实践的桥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分工、农民分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力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是新世纪中国化解“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影响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是多样的。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户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决策因素主要有四个: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农户家庭主导产业、农户兼业化水平以及农户家庭文化水平等,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前,示范区的农民职业教育已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双师型"师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张扬高职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关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职院校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计划,改善师资结构,而高职教师本身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职后培训。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承担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对自身发展道路、教育体系、培养目标与定位、教学模式、特色品牌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注意把握好高职教育规律和高职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加快内涵的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而为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