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1]"第四媒体"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整合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遍及世界的"全球媒体"传播网络,全球网络传播籍此发端.  相似文献   

2.
1996年11月4日—6日,全国56位新闻与传播界的专家学者会聚暨南大学,共同探讨21世纪的新闻与传播。展望新世纪,与会者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条件下,新闻教育的现代化,报业企业集团化、传播的本土化是新闻与传播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信息革命对新闻与传播的挑战纵观人类传播史,技术的变革往往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从SO年代到90年代,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当代社会最大规模的传播体系——大众传播体系发生了动摇。香港树仁学院的张圭阳预见21世纪,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11月4日——6日,全国56位新闻与传播界的专家学者会聚暨南大学,共同探讨什一世纪的新闻与传播。展望新世纪,与会者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条件下,新闻教育的觑代化,报业企业集团化,传播的本土化是新闻与传播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信息革命对新闻与传播的挑战纵观人类传播史,技术的变革往往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从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当代杜会最大规模的传播体系——大众传播体系发生了动摇。香港树仁学院的张圭阳预见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传播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实用性、交互性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基础的网络新闻传播使得社会分工不再像从前那样明确而固定,受众和传媒间的双向交流使得受众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内容的广泛和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实现了人类沟通无界限的追求,人类传播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海德格尔曾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对手段的使用总是负载着特定文化历史背景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全球互联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以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各行各业都带来很大冲击,而作为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档案也不例外。本文试析信息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目前,世界上互联网络人口已达21亿,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或者说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对传播、繁荣一个国家的文  相似文献   

7.
<正>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可进行多媒体传播,具有全球交互性和高度开放性等特点。借助互联网崛起的“第四媒体”,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争夺受众、扩大影响的手段,并在全球范围内酝酿  相似文献   

8.
张玲 《黑龙江档案》2009,(2):112-112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第十二届文化讲坛暨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上发表的《当代阅读宣言》认为:“在资讯全球化、传播形态和传播形式日新月异的浪潮下,以开放的态度开启阅读方式的革命,以新的姿态应对传播技术的变革,是阅读馆藏书籍者和关注公共阅读潮流的人理所当然的责任。”当阅读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阅读、而成为全民测读时,图书馆便成为全体民众开放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与电子出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与电子出版物北大方正多媒体事业部闵令超一、综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谓媒体,是指信息的各种表现和传播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等等。利用计算机综...  相似文献   

10.
闫品 《新闻界》2003,(4):29-30
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以电子计算技术、卫星广播技术、宽带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跨入传播个人化、交互式的“后信息时代”。人类传播技术手段在经历了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印刷物传播、电子广播传播和互联网新传播之后,又跨入综合图文、信息、声音、动画的实时在线传播的“流媒体”传播阶段,综合了电脑传输平台、电视广播丰富内容、视频音频数据格式的流媒体技术正推动人们迈向第四次传播文化革命。一、流媒体———广播电…  相似文献   

11.
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传播文化经历了口语形态、文字形态、印刷形态、电子形态以及网络形态五大变迁历程。是人类文化发展需要加速了传播形态不断地自我超越,而在自我超越中传播形态也以其内在技术逻辑,实现着自身的文化变革和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影响。我们对传播形态变迁的认识和评价不能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不能把传播形态变迁史仅仅视为传播技术发展编年史,  相似文献   

12.
朱恩来 《大观周刊》2011,(33):267-26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技术已逐步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讲述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加强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规则的准确掌握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可对实验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四、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拓宽视野;五、利用摄像、放像技术可优化演示实验效果;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深化反馈检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等领域的深入应用,社会对多媒体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课件制作、平面广告,到现在的影视特技效果、立体化广告,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而社会对多媒体技术人才除了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外,在质量及技术层面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影视制作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同审美艺术、商业化设计理念、三维技术融为一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可进行多媒体传播、有着高度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特点迅速崛起,很快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媒体。与此同时,在广大县城,电视凭借其一贯的强势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而县级报纸经过整合和调整,因其对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发展的独特作用而继续呈现强势媒体的本色。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现代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拥有多媒体技术优势的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第四媒体,不仅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挑战,也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目前国外已出现的“网络电视” 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打破了电视传播六十多年来凝固不变的工作状态,带来了双向互动多媒体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从而引发了电视接收方式的革命,为此,“网络电视”应运而生。“网络电视”是电视与互联网络“联姻”的又一崭新的媒体。“网络电视”是美国最早提出来的WebTV(也叫万维网络电视),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技术及其对图书馆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洪建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13(4):35,21-35,21
多媒体技术及其对图书馆的冲击李洪建(河北大学)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信技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能够交互处理、传递、贮存文字、图象、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当代信息技术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80年代,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多媒体出版物,使得人类创作作品的手段和传播作品的方式有了新的拓展,人们对作品的使用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那么,多媒体作品是否突破了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特征?现有著作权法能否涵盖多媒体作品的主体权益和客体...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与优势,利用多媒体平台渠道,有效地将文化产品及相关附属产品内容传播开来,使其具备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受众群体,并通过多媒体渠道获得相关的产业支持.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文化产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与元素,被更多的社会公众所了解、认识,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春秋战国时代,新的媒体不断出现,原有的媒体不断受到挑战。因特网作为连接全世界各种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www)和浏览技术的问世和发展,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多媒体、非线性的传播手段,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本文简略论述了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以及多媒体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