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杨秀东 《成才之路》2009,(23):73-73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相似文献   

2.
陌生的熟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好的作品都蕴藏着深厚的艺术美,而一切作品又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作品的艺术美也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受到美的熏陶,使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那么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卢宝磊 《中学文科》2006,(10):73-73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运用精练而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感染人们,启迪人们的社会认识,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生活理想与情操,给人们以美的教育和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审美教育的材料,教师应从语言文教材所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和典型形象美等方面入手,展开有效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旨在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幼儿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以真,善以前提,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同时就是对真和善的追求与发展,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有知,意,情,美育活动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对人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具有特殊推进作用,因此,美育可以直接美化人,间接美化社会生活,进而培养优良公民群体,促进社会精神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飞来的新娘子”,大多为幻想人物;有的虽是现实中的人物,往往也离不开超自然力量的帮助。“飞来的新娘子”的出现,同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家庭矛盾冲突有关。她们出场时的独特性和神秘性,以及“画龙点睛”般的描绘,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又给读者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反映。是受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制约的,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理想和信仰教育,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优化社会导向和个体心理,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以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文明社会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美。“美不仅令人怡情悦耳,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展开,净化人的心灵。没有美,人就会愚昧无知,冥顽不灵。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一刻不能离开美。没有美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没有美的社会是野蛮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其中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在语文课文中具有生动的反映和鲜明的表现。大自然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能提供多方面的美的享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以美育为视角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是美育的承载,美育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与科学美,这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述服饰美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出服饰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是服饰美之表象,内容才是服饰美之灵魂,形式服从于内容。服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相统一,使得视觉语言得以反映审美需求,共同传达美的讯息。同时指出服饰美的两个特质:1.服饰美依附于人体;2.服饰美的传达由着装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审美交流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任务,主要是1.教育学生感受美,即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感受力;2.欣赏美,培养学生鉴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3.创造美,培养学生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或其他艺术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文不少作品所写的自然景物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和谐统一的精品,语文教学就在于利用课文中 人化的自然美,在感情上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审美对象对人的情操进行陶冶,以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广阔的社会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通过教材的丰富多彩的语言美与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朴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次,通过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美去美化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6.
贵州的地域环境独特,在传统地域文化背景下,地域色彩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一种稳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呈现多元并存的形态,地域风土人情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审美追求。纵观贵州当代少数民族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地域意识审美一直贯穿始终,从一元化的乡土审美走向多元统一的乡土审美是贵州少数民族乡土小说地域意识审关流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开展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挖掘课程中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爱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自尊和自信,关注生命的意义,对美的欣赏和发现,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透视应用文写作的真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善美是所有文学艺术形式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应用文虽不同于文学作品,但透过其文本及写作主体也可以感受到它同样在追求真善美。求真,要求材料的真实性与功能的实用性;求善,要求行文目的明确,立意从善,追求文风的优良,撰写者要有强烈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求美,要求格式规范,语言简约、严谨,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积淀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厚为了实现自己美学从历史主义到心理主义的转型,生造了“积淀”一词。积淀说的核心是“自然的人化”理论,它将美与美感、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李早期提出的美感矛盾二重性的先验设定与积淀说存在着矛盾冲突。在转型过程中,李泽厚美学产生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的目的不仅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要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体育和美育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两种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手段、互为目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而,学校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它独特的教育方法,而且,有其独特地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加强美的意识、美的修养,自觉做到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