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冷玉斌  关磊 《教书育人》2004,(11):28-28
据调查,现在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更方便地了解情况,就在班里安排“眼线”,让一些学生通过“打小报告”提供信息,于是许多班上都出现了“告状大王”,而这些同学也因此被其他同学疏远与排斥,甚至孤立。  相似文献   

2.
张明坤 《山东教育》2010,(12):17-17
现在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尽可能多了解情况,就在班里安排“眼线”,让部分学生通过打“小报告”提供信息,于是许多班上都出现了“告状大王”.而这些同学也因此被其他同学疏远与排斥,甚至孤立。  相似文献   

3.
在班级安插“眼线”,这种做法不可取,更不值得扩。所谓班级“眼线”,是班主任在班级培养个别学生干部,或者一些诚实、听话的孩子在班级中观察其他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是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据此,班级管理并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也事关学校领导、教师、教辅人员,当然更事关每一位学生。为了及时、全方位地掌控班级情况,不少中小学班主任常在班级安插“眼线”,经常向学生搜集班级情报,并及时对相关问题学生进行有效教育。2010年,我国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微博上,针对中小学班级“眼线”问题,提出了“小学生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等观点,这些观点一出,引得不少家长、班主任和学者们的激烈争论。笔者也对这一话题有较大兴趣,故结合班级管理实践,谈谈班级“眼线”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同学犯错误或者违反纪律时,要不要把同学的行为告诉老师,这是许多中小学生都面临过的痛苦抉择。有时,老师会为了维持班级的纪律或仅仅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尊严,要求学生“揭发”那些“坏学生”或背地里向老师“打小报告”。利用学生间谍提供的“情报”,常常成为某些老师控制班级的重要手段。对这些做法,大家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去想它意味着什么,对学生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在我从事“青春热线”心理辅导的这些年里,碰到这样一些个案:他们有的是因为“揭发”了同学做的错事,而被同学疏远、排挤和孤立,倍感痛苦与孤单;也有的是…  相似文献   

6.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7.
关爱     
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第三中学小学部教师,做了30年的教师。先后接受了近10位孤儿和5位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在我班中他们能愉快地融人班集体的各项学习与活动之中去.没有感到孤独、悲观、不自在。班中所有同学都像亲兄妹一样玩耍、学习。我教过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我个人也几乎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77-77
“陈老师,陈老师,李强强同学偷了人家的钱!”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门口大声喊叫。这时,办公室的老师都在看着我,顿时我满脸通红,好像被谁打了几巴掌。班级里出现了这种事,就意味着“优秀班级”与本斑无缘,倾心管理班级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我火冒三丈,摞下书本,快步走出办公室。楼下人头攒动,围了许多学生。我小步并作大步下了楼。“陈老师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都向我涌了过来。“陈老师,李强强同学偷了我10块钱。现在只剩5块钱了,你是怎么教育学生的,你看怎么办……”没等我开口问明缘由,学校门口摆摊点的老大娘就冲着我说个不停。我更加恼火,血液直往上涌。“这孩子,怎么干这种事!欠揍!”我心里狠狠地想着。  相似文献   

9.
大中专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中专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存在。最近,笔者对某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到处分每年占学校对学生总处分的43%。一、作弊心理及表现1、侥幸心理。这些同学主要是为了蒙混过关。主要表现为“上次考试自己没有被抓着;考试顺利通过,这次也会”、“一个班级这么多人,就那么两个监考教师,怎么会抓着我?”等。2、虚荣心理。这些同学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在同学面前不丢脸”、“保持在班级中的地位”、“能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家里穷,父母又对我太好,考不好对不…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我们班上,有几个爱向老师“告状”“打小报告”的同学,让我们很反感。但是我们的老师对这几个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却持赞许和鼓励的态度,把他们看成是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动态的“耳目”。我们对这种状况既感到别扭,又觉得气愤。请问,老师这样鼓励学生告状究竟对不对?——王子鸣共创和谐班级环境子鸣同学,看到你的叙述后,感觉你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的你,对待问题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你所指的你们班上“打小报告”的情况,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后进生A的学习有所进步,我安排他与成绩优秀的同学同桌,希望“以优带差”,但结果事与愿违,在优秀的同桌面前该生感到无所适从,压力倍增,对学习反而失去了信心;为教育犯错的学生B,我将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开导,面对其他老师异样的目光,B学生显得极不耐烦,谈话结束后依然我行我素;为了帮助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放学后老师点名请他们留下补课,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同学觉得自己是被老师留下的,很没面子。……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学生却“不领情”!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教育尴尬呢?我们还是先从上述现象谈起。对于A生的座位选择我…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物理教师,所教的专业课注定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必然面临着“后妈”命运。每一次接手班级,我总是想方设法地尽快融入到班级之中,希望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但不得不说这也确实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过程。四届中途接班的历练,我感到只要在接手班级的初期找对了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迟到,致使我班出勤率总是低于别的班级。针对这种情况,我将那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耐心地讲解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讲了由于他一个人迟到给集体造成的危害。那个同学听后立即向我保证,今后再也不迟到了。我心里非常高兴,暗暗地为我的教育成功而感到欣喜。可过了几天,班长告诉我那个同学只是在我值日时不迟到,而在其他老师值日时照样迟到。我这  相似文献   

14.
“老师,我想当干部!”“哦,能谈谈你的想法吗?”老师不动神色地问那个男孩,心里却感到非常惊讶!他自信又略带不安地说:“我们班的干部老是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当,我对他们不服,不光我,还有好多同学也不服。我觉得我比他们更能管理好班级,能让我尝试一下吗?”这是发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室的一幕。这个各方面表现并不出色,甚至还有一点“捣蛋”的学生凭着这份勇气,给老师们带来了极度的兴奋。于是,我们的“小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新方案——“小干部认领”尝试着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5.
周华 《湖南教育》2001,(16):53-53
一般说来,学生的恶作剧常常在同学之间进行,但有时个别顽皮的学生把教师也当作恶作剧的对象。这时,当教师的确实会感到难以忍受。如何对待这种“以下犯上”的现象呢?不同素质的教师采取的方式可能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有很多的具相我并不了解,例如:沈同学在老师的眼中是一位成绩优秀、聪明、有礼貌的孩子,但从同学那儿我了解到他骄傲、自私,没有好朋友。在我的班级和别的班级都有让我感到奇怪的现象:女生追着男生打,将同学的书包扔在地上,大声地吵架、骂人。班级中有一位刚转入的女生,她什么话都说,尤其是粗鲁的言语。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别人都这样说,我觉得好玩也学着说了。不过老师,你告诉我这样不好,我以后就不说了。”这让我意识到孩子们是需要有人能及时给他们指引方向的。“受欢迎的同学”这一主题由此萌生,进入了班会课。  相似文献   

17.
又接一个新班,为锻炼孩子们自我管理能力,我在班级实行班干部竞争上岗,除一名督导班长外,其余班干部还要进行轮换。这一想法在班级一公布,大部分孩子都欢呼跳跃起来,一些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跟着喊“老师英明。”为了给他们一个酝酿时间,第一周由我和副班主任坐班,同学们则全部投入准备之中。同时,我的设想也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同学请人做参谋,有的同学还搞民意调查,有的同学请爸爸买来一些怎样参加竞选的书……看到他们都在积极地准备,我感到很高兴。可就是不见做了五年班长的小伟有什么动作,我…  相似文献   

18.
0.1的差异     
一次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有位教师上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记得执教教师为了说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这一特点与能量守恒定律不矛盾”,在要求学生据图(课本中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计算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发现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与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不相等,差了0.1焦尔。”经他一提醒,其他同学纷纷议论起来,也感到不解。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上课的教师怔了一下,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哦?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算一下。”黑板上的验算证实了那位同学的说法。“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与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相比少了0.1焦尔,这是由于误差造成的,在此可以忽略。”教师一句话,学生们便不再说什么,一场颇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外总算被“圆满地”掩盖过去了,课堂教学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在我们市里聆听一位名师的课,讲的是“能被2或5整除数的特征”。听后觉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比较有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回来后,我也用同样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讲这个内容,但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为了便于叙述和分析,现将两节的“创设情境”环节先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刘通洲 《辽宁教育》2008,(10):31-31
教师在剖析习作素材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发掘出其中蕴含的理性色彩,启迪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例如,班级里举行一次“你说我猜”的比赛.活动后布置学生习作,高中伟同学的《你说我猜》,生动地再现了活动过程,接着在结尾写道:“我想.这次我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我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缺少与同学真诚的沟通和合作。”我写了这样一个总评:“中伟同学,你先概括描写了四组选手的表现以及周围同学的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