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  相似文献   

2.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末尾处有一段关于"入世"与"出世"的精辟论述,给人的印象特别深.他说:"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  相似文献   

4.
也说"植杖"     
郑义广先生对杜广学先生的<"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一文对"植杖"之"杖"的释义提出了质疑.以为"杖"应该作"犁杖"解.笔者以为,郑先生的这个理解也陷入了思维误区.查任何一种词典都可以知道."植杖"的"植"的义项.与农事有关的只有一个解释:栽种.  相似文献   

5.
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评出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4名私营企业负责人,这是私营企业主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为此,盛大林先生在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话题"版著文认为"这个突破为‘劳动者'正了名",他的理由是:"‘劳动者'就是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是否为‘劳动者',本来与劳动岗位和单位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练习题:"这样"指代什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这一答案一字不漏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前不久遇到好几套试卷,都考了此题,均采用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却"字原本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却,节欲也."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道:"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却"有很多义项,如:退、使退;除、除去;回转、返回;还、再;就、便等.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10.
帅男"倾城"?     
<东方·文化周刊>2010年第40期刊登了雪小禅的<那时的光景>,原文中有这样几句话:"那时一个女孩子绝望地恋着辅导员.因为辅导员的确是帅而且有才情--再也没见过那么帅的男子,高,瘦,一笑倾城."试问:"倾城"能用于"那么帅的男子"吗?"倾城"一词,古已有之.语本<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郑玄笺:"城,犹国也."孔颖达疏:"若为智多谋虑之妇人,则倾败人之城国."  相似文献   

11.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在<求甚解>中申明:"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14.
徐东惠 《文教资料》2008,(17):143-144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入境始与亲."写作语境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叶老的"在想象巾睁开眼睛来看"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18.
董文玉 《现代语文》2006,(5):127-12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加了"知书达理"这一词条.其解释是:"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识礼."这里出现一"理"一"礼",显然是编者有意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0.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