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现代随笔的话语建构,离不开国外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随笔理论的影响,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国现代知识者接受西方现代性的批判观念,从而将社会启蒙、社会变革、人生改造统一到随笔的创作中去。与传统随笔比较,中国现代随笔出现了在西方现代性特征影响下前所未有的新美学特质。其表现为:其一,兴之所至,任心闲话。西方现代随笔标举的“闲话”境界极具美学意味,在中国现代知识者笔下就是“我手写我口”,将随笔创作视为谈天说地、率意随心、恣意创作的一种体现。其二,个性精神,人格色彩。中国现代知识者在挣脱封建樊篱而获得西方现代性特征后,就将随笔创作视为强化个人感情色彩,突出批判意识的一种自由文类。其三,信笔涂鸦与雕心刻骨。现代随笔是“表面”的“平常”与“苦心雕刻的妙笔”的结合,同样也能达到“美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现代随笔是现代知识者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炼狱”中的精神产物。回顾现代随笔所走过的历程,应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消长兴衰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现代随笔是知识者高扬现代理性批判精神,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核心内容,进行社会启蒙、思想启蒙和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言说工具;其次,现代知识者必须注意推动随笔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文化专制、艺术民主与现代随笔的兴衰消长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3.
“随笔”,在文体上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从名称看,它应该比一般散文更加“随意”。随笔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所谓“随”,第一是指创作的状态。它是作者思想火花的自然闪露,心灵之燕的自由飞翔。它行文流畅,如山瀑飞溅,一泻而就;运笔舒展,如闲云野鹤,行止自如。随笔所反映的作者情感的律动,应该是最直接、最真切的。第二是指文章的取材与布局。它可以不顾时空的线索,不遵起承转合的规则,情感上可以大起大落,尽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任性挥洒。第三是指文章的色彩。随笔是最富有色调的文体。它可以表达心底的狂欢,可以伸张人间的正气,可以  相似文献   

4.
论随笔的独特性韩云波随笔是随手写下的东西,凡叙事性不强的包括短小而富于情感的议论,偶然触发的感慨、抒情和讽议的小品,以及幽默、哲理等,都可以归之随笔一类。随笔在英文里称作“essay”,意思是“一篇非诗的、非故事的创作,通常是短小和单一主题的”(见《...  相似文献   

5.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非系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下的艺术构建,体现着现代随笔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其美学内涵是“随便”、“松散”和“无序”,而促成“非系统”这些美学内涵形成的背后深层因素是中国现代随笔家一直抱着致力反体系化的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是以否定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其主要特征的,是最具有解构性和破坏力的.因而,这种“非系统”的随笔书写方式,完全颠覆了清代以来桐城派标举的所谓“义法”、“考据”、“辞章”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7.
随笔(essay)是文学吗?如何从修辞学和诗学两个角度出发来界定随笔与艺术、哲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随笔是否进行着知识的冒险从而来体验精神的自由?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随笔——自由的精神”学术论坛上,西方学者们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文认为,了解最新欧美随笔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将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理论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以来,施蛰存在《随笔》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对新生刊物的支持与呵护,是智者的道义之举.其在《随笔》上发表的系列散文,虽经时光淘洗,仍具可读性,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很能代表他这一时期杂文随笔的艺术特色.他在《随笔》上的文字,具有俏皮风格,他往往以“解构”、“重构”的姿态,对读者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进行善意的调侃,展现智者之思,常有新观点、新看法和新立场,令人耳目一新;敢于讲真话,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勇士精神.  相似文献   

9.
胡晓红 《现代教学》2008,(1):134-134
从作业的角度说,最具语文学科特点的作业就是随笔了。 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到相当多的学生作文水平较低,生活观察体验能力弱,语言组织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兴趣。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害怕,平时练笔少,笔下无物,写起文章来自然空空洞洞、苍白无力。我在学生们平时完成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尝试布置了一个“软作业”——写随笔。  相似文献   

10.
范守纲 《新读写》2008,(10):59-59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因其取材广泛,不拘一格,而又意味深长,多为作者青睐。鲁迅以“杂感”惊世,巴金留“随想录”传代,朱自清有“欧游杂记”可读。凡此种种,“杂感”、“随想”、“杂记”均属“随笔”。可见,“随笔”一体,格局虽不大,功用却不能小觑。倘能精取善用,寸长尺短,足可成就。“随笔”之用,于作家如是,于学生亦然。  相似文献   

11.
散的特质以不易为人察觉的形式潜伏在艺术表现的技艺之中,造成了坛上散的泛化现象。新时期以来,对散特质的认识,已从传统说掘进到了新潮说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两汉散文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得出一些理论聚焦点,并通过对先秦文论的溯源发现两汉最突出的散文理论是与当时政治文化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尚用”、“尊经”之论,但由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和其理论历史的传承,两汉散文理论终究和文学内部规律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为魏晋文学自觉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3.
散文特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已有某些共识。根据目前散文创作的状况以及从写作活动四大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具有四个极为显著的特征:主体的真实个性、客体的广阔多样、受体的共鸣美感,载体的自然散性。  相似文献   

14.
孙犁的晚近散厚积薄发,深刻永。其特点犹如鲁迅的杂,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是新时期学中的散精品。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苏轼短制散的概念,分析了苏轼短制散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两方面的审美特点。进一步论述了苏轼短制散对宋代散以及苏轼一般散作品议论冗长、雕饰太多缺陷的匡正。  相似文献   

16.
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的林非创作的散文 ,视野开阔 ,题材广泛 ,体式多样 ,思力深厚 ,以其充沛的人文激情、深切的人文情思、宽广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人文理想构成创作的基调。林非散文记事简洁明了 ,抒情娓娓动人 ,议论剀切详明 ,写景清新明丽 ,表达平易自然 ,笔触细致严谨 ,语调温和亲切 ,意趣清朗隽永 ,文字优美流畅 ,知识含量丰厚 ,显示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场主义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可忽视的散文流派。文章通过在场主义理论的几个关键词"介入"、"本真"、"后现代主义"来探讨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征,从而就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散文情感”这一概念应被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品种及创伤进行了情感批判,并指出散文创伤观念的更新,要清除“散文情感”上的“泛意识形态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刘壎是宋元之际著名的文士,《隐居通议》选评历代文人的文章,以此来表达他的文学见解:提倡文法的应用,注重脉络条理、结构统一;将风骨、简严、自然视为文章风格的指归,并提出"揫敛"的方法;散文内容上,强调根据性理、祛腐趋新;重视散文史论的提炼和总结,首倡"江西(文派)体",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可以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自由结构,其散文构思精巧,结构多变,讲究层次起伏跌宕,虽说没有长江大河浩荡奔腾的气势,但有涓涓细流的曲折委婉,其行文不追求峭拔,总是有始有终,细致周到,其散文的结构艺术波澜起伏,曲径通幽,周严圆密,经略得当;形散神聚,情感贯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