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下地方戏曲受到流行音乐等其他乐种的冲击,其生存空间一步步被挤压,致使很多剧种频临灭绝。如山东的罗子戏、蓝关戏、渔鼓戏、靠山梆子等已经没有了专业剧团,剧种面临灭绝。文中对山东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肘鼓子系统以及民间俗曲时调四大戏曲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希望通过该文章的梳理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出山东地方戏曲保护政策,为山东的地方戏曲保护提供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2.
申凤梅是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她一生追求创新,开采和深度挖掘越调艺术,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剧种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可谓功不可没。特别是她的戏曲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其授艺带徒上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观众本位和带徒方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戏曲剧种。据资料统计:我国共有各种地方戏曲总数多达360余种。各地都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每一剧种都是按照自身的体制和特色加以创造、改编,然后用通俗的地方方言来演绎。这些剧种在几千年的艺术长河中孕育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戏曲风格,继而使人们从戏曲中看到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风格。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艺”。  相似文献   

4.
站在一个剧种音乐的角度,向兄弟音乐剧种借鉴,向兄弟音乐品种借鉴,向国外的音乐表现手法借鉴,或者站在本剧种内某一流派或流域的角度,向另一流派或流域借鉴,都可看作戏曲音乐的横向借鉴。一、横向借鉴是戏曲音乐的传统手法我们把视觉的焦距推移到几十、几百年以外,看一看戏曲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借鉴。京剧音乐中的西皮腔来自西秦腔,二黄腔来自安徽的四平调。西秦腔流入湖广之后吸收了民间音乐和越调;四平调融入了湖北的东部民歌和昆弋腔。湖南花鼓戏的早期音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地花鼓,发展到今天这种拥有[川调]、[打  相似文献   

5.
三国戏的研究成为三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明杂剧和传奇,对地方戏的研究较为薄弱。汉水流域是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地理空间,产生和流传着大量的三国戏。学界尚未有论著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流经陕、豫、鄂的汉水流域剧种众多,三国戏主要出现在汉剧、湖北越调、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等剧种之中,现存剧目和剧本90余种。剧作主要由小说《三国演义》故事改编而成,亦有改编自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传说的戏曲剧目。戏剧活动一方面扩大了“三国”故事的传播和互动,另一方面重写中融入了地域和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越调传承人的培养、文化谋体的"双向作用"、市场调查等方面,对越调艺术发展现状尤其是当前对越调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并对其传承研究提出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戏曲300多个剧种中,最为鲜艳夺目的要数京剧,它被奉为“国剧”,被列为“国粹”.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安徽的微剧和湖北汉调的戏班纷纷进京演出.京剧就是在这两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和北方梆子戏的曲调,结合北京的语言特点而逐渐形成的,并于光绪年间臻于成熟.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京剧一直是中国最繁荣、最流行的剧种.  相似文献   

8.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9.
邢月萍 《教师》2010,(11):107-108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起源于笔者家乡的“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地方戏曲剧种,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国内外许多观众的喜爱,作为嵊州人无不为此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0.
梅林戏是流传在闽西北泰宁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一剧种虽源于“微调”,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受泰宁地方方言和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的影响,其音乐形态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南阳越调是河南越调两大地域流派中重要的一支。本文从南阳越调的产生发展为出发点,对南阳越调长期以来保持的传统剧目的正装戏、板腔音乐体系以及鲜明的盆地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挑制工艺,它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葩。黄梅挑花纹饰繁富,色彩绚丽,风格浪漫抽象具有浓郁的楚域风格。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研究其中的楚文化意蕴对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沈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69-71,140
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所带来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从大众传播媒介功能,改善媒介生态环境方面来阐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壮 《重庆师专学报》2013,(1):19-23,9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日益改变着传统文化的表述语境,“遗产”甚至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在国家遗产的宏大叙事中,地方个案的特殊性以及与当地人生活方式的特殊关联逐渐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系统而被“书写”、被“转述”。梁平造纸术就是这样一个被湮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中的细微个案。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如何将二者融合发展,值得研究。本文收集、整理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其数量、类型、分布等进行分析,并实地调查了湖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提出湖州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打造舞台盛宴、创新导游解说、打造非遗属性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地方旅游文化事业,二者的结合是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拥有数量丰富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日益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主流内容之一。对这些地域特色鲜明、传承方式多样而影响力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够提升辽宁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内容雷同、开发深度不够、体验性较差等问题,应该通过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内容、开发多样的旅游产品以及与旅游企业全面合作等途径实现全方位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9.
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它进行旅游开发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文章对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决定于其原生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报工作要重点发掘地域标志性文化事项,关注原生态文化和濒危遗产,剔除伪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尽可能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隐含的各种信息全面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