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悉昙章》是古代印度人学习拼写梵语的一种初级教程,中古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僧俗间受到普遍重视,并对中国的语言、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汉语音韵学中的等韵学、文学中的诗文声律理论、敦煌发现的《悉昙章》歌辞等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但翻检中古时期的各种内、外典目录,《悉昙章》几乎未曾被著录过,目前保存下来的《悉昙章》,也只有唐代智广的《悉昙字记》一种。那么,当时《悉昙章》传播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星占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李淳风《乙巳占》和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两部作品。虽然它们大量地记载了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彗星、流星以及云气等天文现象的占卜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占卜预言事实上也体现着中古时代天象观测与记录的重要成果,因而《乙巳占》和《唐开元占经》成为考察唐及此前的天文成就以及政治军事研究的重要资料。不过,在敦煌石室文书中,  相似文献   

3.
古时天学家仰观星象,“著于图录”,今人称之为“星图”,这是古人为反映、辨识星空的实际景象而作。而一些古墓墓顶、壁画或画像砖上也常可见到星象图案,则仅有象征意义或装饰意义,考古学家谓之“星象图”,未可与星图等量齐观。 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曾分为不同门派,各有承传。据现今所见史料,有三大派:石氏,战国时魏国的石申(又作石申父);甘民,齐国的甘德,其人可能一直活动到秦汉之际;巫咸,其人在传说中的年代皆被远溯至殷商或更早,但从归于其名下的恒星数据推算,年代却又晚于石、甘二氏的数据数百年。三家所占的恒星各不相同,这些恒星的名称、位置坐标和对应的占辞,幸有唐代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于卷六十五至七十中详加搜录,得以流传至今。计有石氏632星,甘氏506星,巫咸144星;再加上二十八宿环带中的182星,共1464颗恒星(另有一颗不属任何一家的孤星“神宫”未计入)。但是并未传下三家各自的原始星图。 三家星径一星图承传史上的关键人  相似文献   

4.
一六家本《文选》的产生,是宋代《文选》学的产物。《文选》在隋唐之间,因曹宪的传授而成为一门专学。传其学者有公孙罗、许淹、李善等,其中以李善最为著名。李善在高宗显庆三年(658)九月完成了六十卷本《文选注》,并上给高宗皇帝。其后,在玄宗开元六年(718),吕延祚组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重新为《文选》作注,并将李善的六十卷重又恢复到三十卷,世称五臣注。这两种注本在唐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学刊》2009,31(2):F0002-F0002
《学易记》九卷附图经纲领一卷,元李简撰,蒙古中统刻本。 李简,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活于宋、金、元相交的历史时期,事迹未详。《学易记》采《子夏易传》等六十四家易学之说,仿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和宋代房审权《周易义海》之例而成。书中所采易学著作之原本今多已不见,诸家易学之说赖是书而传。  相似文献   

6.
现存《大云经》有两种: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姚秦竺佛念译《大云无想经》(仅存卷九),《大云经疏》则仅见于敦煌文献S2658、S6502两个抄本。《大云经》之所以被历史学家重视,自然是由于此经与武则天篡唐称帝有关。自从敦煌发现《大云经疏》之后,近百年来中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天学,包括星占学(古人称为“天文”,本意指天象,引申为据天象以占人事之学,含义与今日“天文”一词大异)以及为预先推算日、月、五大行星位置所需要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古人称为“历法”、“历术”或“历”)。翻开历代官史,各《志》中打头的总是《天文志》和《律历志》;在各种综合性类书以及百科性质的著作中,最前面的部份也通常是“天部”。此外在古代政务中、在朝廷职官机构和政治运作中,乃至在古代数术系统中,天学都是特别重要的部份。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是唐代发展的鼎盛期,也是它走向衰落的转折期,因而有关这一时期最高权力机构的人事组成和政局演变,是研究唐代政治史所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唐玄宗选任宰相的用人方针以及玄宗朝中枢政局的演变略作分析,以期引起重视。一、姚、宋仕相与中枢的相对稳定《唐语林》卷4《企羡》略云:"玄宗既诛韦氏,擢用贤良,革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玄宗即位时上距贞观已逾六十余  相似文献   

9.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8,30(2):F0002-F0002
《周髀算经》二卷,汉赵君卿注,北周甄鸾重述,唐李淳风等注释,清初影宋抄本。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  相似文献   

10.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由于文字多是用梵文写成的,在我国古代有“梵本”、“梵夹”之称。从语言学角度看,一事物有两个名称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但从图书史角度来说则颇不寻常。古代佛教文化活动曾在中国版本学、图书学上有着突出贡献,这其中就能昭示一二。 一、梵本 六朝时期汉文佛教著述里,“梵本”一词已经大量出现。在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中,“梵本”出现多达八十余处。如卷十三《安玄传》:“沙门维祗难者……赍《昙钵经》梵本来至武昌。”《祐录》(学人对《三藏记集》简称)卷六至卷十二共辑录了一百二十篇翻译佛经的序、记,这些序记一般是译经人在译事完毕所作的,其中一些写作年代在两晋,里面也往往有“梵本”之名,可见,“梵本”早在两晋就已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它直接  相似文献   

11.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7,29(6):F0002-F0002
《周髀算经》二卷,汉赵君卿注,北周甄鸾重述,唐李淳风等注释,清初影宋抄本。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原名《周髀》,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12.
本届国家图书奖的评选,总的印象是参评图书的质量又有提高,突出表现在:(1)一批老一代学者的著作经过整理出版,由于这些著作是老一代学者多年积累而成的,因此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如云南人民出版社所出《姜亮夫全集》,24卷1200万字,广涉楚辞学、敦煌学、史学、语言学等领域;科学出版社所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全10卷)是考古学界与出版界通力合作而成。哲学方面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熊十力全集》。当然还有《王力全集》、《吕叔湘全集》等。(2)中青年学者的著作占了很大比例,成为学术界的生力军、主力军,成果非常可观,如汤一介主编…  相似文献   

13.
《伍子胥变文》有一段描写伍子胥逃亡的文字:"潜形菌草,匿影藜芦,状似被趁野干。遂使狂夫莨菪。"(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卷一)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妙法莲华经第二卷音义:‘野干,梵言悉伽罗,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声如狼。案子虚赋云:"腾远野(射)干。"司马彪、郭璞并云:"射  相似文献   

14.
《大方等大集经》60卷,北凉昙无谶等译。经普查,目前公布的敦煌文献中共有该经写卷206号,其中5号某一卷首尾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本文以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为中心,通过残字契合、内容相承、行款格式相同、书风书迹近似、卷面印记拼合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其中的41号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0组。  相似文献   

15.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僧侣前往佛国求经巡礼者不乏其人,行记类文献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释法显《佛国记》、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记载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著作十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其学术价值不菲。除释法显《佛国记》保存较为完整,《慧生行传》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其它佛教行记大多亡佚不存。兹对六朝佛教行记文献进行叙录,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6.
胡饼和烧饼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可见,盛唐之际,胡食极为流行.而唐代僧人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曾提到:"胡食者,即餫(饢)、烧饼、胡饼、搭纳等是."此处,"烧饼"和"胡饼"并列为胡食,都是流行于唐代的外来食物,但对于这两种食物的异同,历来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律令为唐代行政运转所遵循的法规,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方式。一般而言,律令具有一定的延续性^[1],唐代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动又多次修订法律例令。《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曰:“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  相似文献   

18.
"秀才科"被《新唐书·选举志》等典籍列为常选科目之首,是唐代科举重要科目之一,同时也是起伏甚大、变化较多且不易详明的科目之一。过去学者们对此多有考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有未达或可商者。笔者近年致力唐代试策研究,于唐代科举各科之试制及其变迁,稍有所及,兹就有关文献记载,略作考辨如下。未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历史档案》2003,(1):89-91,84
中国古代皇家藏书历史悠久,而清宫皇家藏书的特色更为鲜明。清宫藏书的来源主要三部分:首先,清初定鼎北京,明皇室庋藏的全部典籍转而成为清官藏书。二是清诸帝广泛访采民间古籍,如顺治朝广搜民间有关明天启、崇祯二朝史事的档册、典籍;康熙朝访辑经、史、子、集善本;乾隆朝规模最大,几乎自始至终地命令内外官员留心访查各种书籍,不拘刻本、  相似文献   

20.
题解唐代魏征等所纂集的《群书治要》五十卷,从六十多种古籍中汇辑有关治道政术的内容,是一部供唐太宗阅读的古籍选编。如果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看,《群书治要》显然兼有唐代丛书及类书的某些特点,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唐以前古籍的面貌及唐代古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