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爱情不风流     
有三个字,内心严肃的人最不容易说出口,有时是因为它太假,有时是因为它太真。“我爱你”,这是陷入爱情漩涡的人要说的话。爱情不风流,爱情是两性之间最严肃的一件事。调情是轻松的,爱情是沉重的。风流韵事不过是躯体的游戏,至多还是感情的游戏。可是,当真的爱情来临时,灵魂因恐惧和狂喜而战栗了。爱情不风流,因为它是灵魂的事。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昵仅是它的结果。不管持续时间是长是短,这样的相遇极其庄严,双方的灵魂必深受震撼。相反,在风流韵事中,灵魂并不真正在场,一点儿小感情只是肉欲的佐料。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以爱情母题的文学作品有两种模式--喜剧与悲剧.勃朗特姐妹1847年同时发表的<简·爱>与<呼啸山庄>,以独特的创意,成功地丰富并发展了爱情母题的这两种艺术模式,共同完成了爱情母题这个"圆".本文对两部小说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爱情与金钱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四对青年人的婚姻故事,表现了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阐释了作者的婚姻观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上都很重要,但爱情在成就美满婚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金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角度探讨了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基础为好感与美感.  相似文献   

5.
<诗集传>是朱熹对<诗经>的注释,其中贯穿着他的"劝善惩恶"的诗教观.特别是在婚恋诗的评注中,朱熹阐明了他的爱情婚姻观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夫妻之间,德重于貌;夫妻之间不能留于宴昵之私;对自由恋爱的反对;要求女性贞静.这些爱情婚姻观与他节欲主义的理欲观及对持敬的修养方法的提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商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新词,它表示人认识和管理自身情绪、认识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情商水平高会助人成功,反之易于失败.<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是林黛玉不高的情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洁尘 《中学文科》2009,(5):38-38
写信,单向的,但如果一直写,那么,爱情就在写信人和读信人之间建立起来了。这是杜拉斯和雅恩的故事。写信,双向的,也一直写.然后,爱情就会在信件往来的双方之间滋生发展。这是海莲&#183;汉芙和弗兰克&#183;德尔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实质上是焦母在封建礼教的背景下长期寡居后情感变异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周国平 《良师》2011,(12):30-31
爱情的质量取决于相爱者的灵魂的质量。真正高质量的爱情只能发生在两个富有个性的人之间。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  相似文献   

10.
王鹿 《中文自修》2010,(6):57-59
伊丽莎白&#183;巴莱特&#183;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博学多才,凭借饱蘸浓情的十四行诗和短诗奠定了自己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她命运传奇,既遭遇过人生最惨痛的不幸,又拥有人间最美好的爱情。值得庆幸的是,不幸并未摧毁她的人生,而爱情则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她以诗歌歌颂爱情,记录对生活的感悟,她更以诗歌鞭挞现实,显露出一位作家的良知。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2.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爱的教育的首创者和虔诚实践的楷模。他的爱的教育思想深受家庭、人文主义、启蒙学者及基督教的影响,其内容是指对教育对象的真诚热爱及反馈。爱的教育的实施途径表现为爱母亲、爱亲人、爱邻人、爱全人类四部曲及实现学校教育家庭化。该思想是教育的永恒话题,诠释了教育的公益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雷雨》极具震撼力是由于其中的爱恨情感体验被渲染到了巅峰,在婚恋家庭、社会阶级、道德伦理、性别欲望、情感理智等层面写出爱恨体验的千诡万谲。有最专制最奇特最真情的爱,也有最残忍最荒唐最虚伪的爱,同时有最不齿最不忍最恐怖的恨。在爱与恨的多维复杂交织中,写出人性深处的爱与不爱、真爱被欺骗、不爱而有性、爱变成了恨之后的:恐怖、假爱的虚伪欺骗逃避责任、真爱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苦痛等诸多爱恨万象。  相似文献   

14.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没有生物学意义上天经地义的占有色彩;没有社会学意义上地义天经的功利色彩。他们所追求的是真心相许,纯情相依。这种爱情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可称之空前绝后,在古今社会生活实际中亦属理想境界。然而,这却符合人类本性的发展方向,是对爱情真谛的本质诠释。  相似文献   

15.
丁鹏辉 《海外英语》2011,(8):291-292
Anna Karenina’s love is stirring and tragic. Levin’s love is seemingly happy but insipid. Love is different when criterions are different. Why Anna’ fate is tragic and how to get true love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Mutual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are the basics of love and never lose ourselves in love.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建立在师爱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爱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期望、理解和宽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给予学生师爱,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必须防止爱心的泛滥,同时还要在施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运用批评。  相似文献   

18.
夏丐尊爱的教育深刻地揭示了爱是教育存在的本源,爱是人格完善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缺少爱的教育是空虚的,现代教育爱的消隐会导致教育的异化,会产生冷漠与暴力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学对爱情表现的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文学对爱情题材的表现也进入前所未有的自由时期,表现出躲避崇高发泄欲望的娱乐化、游戏化的倾向。这种爱情主题的表现是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爱情婚姻模式的颠覆与解构,它不仅和整个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关,而且和网络的普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网络文学欲望狂欢背后再次引起我们对爱情主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生恋爱已成普遍现象的今天,由学生恋爱引发的问题及失恋应激令学生工作者倍感忧虑,"高职院校学生恋爱引导与研究"课题组试图通过在校大学生恋爱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了解高职大学生恋爱观,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期待,寻找适合引导学生恋爱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顺利度过感情沼泽地,为以后和谐人生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