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2.
张进胜 《新疆教育》2012,(9):155-155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会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层次较低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却不能准确、清楚地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无疑中发掘可疑之处,并向纵深发展,养成多思多问的习惯。在学习中提倡争辩,学生有权对教学内容质疑,对已有的结论质疑;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利用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大教育家也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评价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起源,更是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根则说:“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郑红卫 《考试周刊》2011,(86):224-22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多问的人将多得。”发现问题正表明他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认真地思考过了,因此,学生的问题都极具价值。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学中,要建设和谐课堂,就要让学生主动提问。  相似文献   

10.
宋文琴 《考试周刊》2012,(90):181-18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亦然,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作为问课中的资源.无论是一份精彩的记录.还是一句遗憾的感慨,或是一点灵感和触动,都来自教师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于课堂现场的学情反馈。不断问课.会让教师更好地尊重学情.更好地关注学生。问课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两句话:问的都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为的都是学生能学得更好。当一个老师心中装满学生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周而复始而忘记每个四十五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不会为追求课堂的唯美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不会为个人的作秀而淡忘学生是主体,不会为课堂的表面精彩而忽视学生的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能够反映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打开人们思维的闸门,给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也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和“难”都反映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途径上产生障碍。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让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作答,回答时围绕阐明思考问题的途径为准则。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问:“通分母”和“通分子”都能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只通分母不通分子呢?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会提问是多么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在构建“两个有效”课堂的背景下,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老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相似文献   

16.
古代教育家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教授指出:“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问题的学生,是真正的问题学生.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的领会不够,无法提出所学知识中值得怀疑的东西.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笔者于十年前即新课程改革前期认为“提出问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开端和终结,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质疑问难,积极思考。   古诗《知疑》云:“为学贵有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学会提问题是极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一个经过努力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极为重要。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才能学得深,学得透.“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