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以反映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施以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育人、育  相似文献   

3.
一、德育过程概述一般而言,我国学校德育是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即  相似文献   

4.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育过程“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 的过程观,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其缺陷主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背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单向灌输”的“一言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等。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从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化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或转变过程来重新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有利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认同。  相似文献   

6.
<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既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更不能采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实现,而要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启发疏导。具体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冲突”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对立统一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矛盾的推动作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来看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何一个侧面或任何一个步骤 ,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过程中展开 ,在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统一的过程中 ,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活动 ,即教育者施加影响、实施教育的活动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内化、外化教育信息的活动。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一定的教育环境构成了思…  相似文献   

8.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纠正青年思想、影响青年行为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模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所以,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既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更不能采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实现,而要用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启发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即教育对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高高在上,受教育者只能简单地接受各种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观念,他们只能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教育者和各种外部影响。既是主体,教育者必然追求和关注自己应该如何教、教什么,而这样一来,势必难以走近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感受受教育者的困惑和群体特点,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现代互动教育理论,提出“参与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体现出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参与共同体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参与互动行为过程.强调教育过程的整体性、主体双方的合作性以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参与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隐性教育”是指在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不直接向被教育者提出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而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凭借一定的载体 ,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手段或途径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隐性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 ,它不具有强制性 ,不直接向学生提出教育目标 ,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因而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14.
裴亚中 《考试周刊》2009,(39):170-170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有力途径。从“接受理论”视角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单一而未形成“期待视野”;语境复杂多变影响“读者消费”;受教育者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召唤结构”缺失;教育主体的话语能力不够影响了“第二文本”的产生。因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充实话语内容和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技能,才能有效克服以上短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试析接受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者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预期及其参与过程缺乏研究。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试以接受美学的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借鉴其有关的观点和方法,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能动作用。这对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诸方面考察,在成人教育中推行STS教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正常的个人需要,看不到个人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本文就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有组织地塑造青少年心灵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