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曹操七十二疑冢,以讹传讹 史料记载曹操生性多疑,生前搞了七十二疑冢,那是后人以讹传讹。曹操怎样去世、怎么安葬的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诗文中也有叙述。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去世前两年,曾经下了一个遗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明确说明他死后要埋葬在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上。  相似文献   

2.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3.
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而且每景都有一首御制诗,合称康乾七十二景或康乾七十二景诗。康熙三十六景多以四字命名,如烟波致爽、芝径云堤;乾隆三十六景多以三字命名,如丽正门、春好轩等。然而避暑山庄苑景区之“戒得堂”、宫殿区之“四知书屋”虽是三字或四字题名,却非康乾七十二景范围。但从“戒得堂”、“四知书屋”题名可反映康熙乾隆为政之道。  相似文献   

4.
由于没有职称制度,此前孔门弟子中成绩学问出众者,一律冠以“贤人”称号,所以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5,(3):30-31
筱土冢良雄坐在离家不远的一座寺庙的台阶上,两眼凝望着不远处的一块地。那块被松树和稻田包围,除了偶尔的蝉鸣外,非常安静。“那就是我的安息之地,我早就选好这块地了。”83岁的筱土冢良雄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情,那些事都充满了罪恶,至今仍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6.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5,(11):48-52
说起孙悟空来,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晓得他的七十二般变化、大闹天空、降妖除魔的能力。但要问他毕业于哪所高等院校、他的老师何许人也在,恐怕大家的心理便是“英雄莫问来路”了。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国目前总的教育形势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八五”期间与九十年代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七十二条”)。在这个建议的指导下,国务院又制订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  相似文献   

8.
上海愚园路1088弄103号,顾圣婴的家,如今早已经物是人非。曾经的老洋房早成了“七十二家房客”.顾家落实政策后.唯一的幸存者顾圣婴的父亲顾高地再也没有回到那里居住。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祠坐落在南阳市东温凉河畔,当地人呼为“医圣祠”。45年前,我在南阳“前锋报”作见习编辑时,曾独自一人游过那里。那时房舍很少,且都破旧,小院肮脏而局促,一丘荒冢寂寞地躺在院前。这次又去重游,顿觉医圣也阔气起来了,荒冢变成了砖砌的大冢,上面罩着琉璃顶的大房子。冢前是一片宽敞的花园式的院落,东侧廊棚下的墙壁上,镶嵌着张仲景传记石刻,西侧廊棚下的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医的石刻像。大门外耸立着两座雄伟的琉璃阙。过厅下的屏风上刻着张仲景传略。冢后仍是那座小院,不过房舍已修,清静幽雅,古貌尤存。  相似文献   

10.
宋路霞  雷鸣 《出版参考》2004,(10):22-23
位于太湖西南岸的小镇南浔,是晚清时节中国最富的一个小镇。镇上到现在为止也不过四万人,那时恐怕只有几千人。当年这个仅靠植桑养蚕的江南小镇,居然在数十年间,一下子诞生了四头“大象”、八头“牛”和七十二条“小黄狗”!所谓“大象”,是指拥有一千万两银的超级富翁;“牛”,是指拥有五百万两银的大户;而家有一百万两银子,在别处可以耀武扬威,在这就只能屈居“小黄狗”了。  相似文献   

11.
张燮(1574—1640),福建尤溪人,1794年中举,后无意仕进。平生喜藏书、刻书,藏书甚富。藏书处有“万石山房”、“群玉楼”、“霏云居”、“藏真馆”。张燮一生著述编纂的著作计15种约七百卷,代表作有《东西洋考》、《七十二家集》、《霏云居续集》等。  相似文献   

12.
百斛金陵     
“瓮中百斛金陵春”。南京有书香,也有酒香。阮籍的冢墓,孙楚的酒楼,酒仙的纵饮狂欢,还有杏花村的传说。  相似文献   

13.
黄花岗烈士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辛亥广州起义殉难者情形,广州黄花岗烈士墓碑文及官私史书均有记载,但详略不尽一致,现将本室所藏国民党政府“国史馆”汇制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表》公布于众,以供研究。表中所列烈士别号、年岁、职业、就义情形、地点、时间等,以及未列碑五位烈士情况,均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所不载。它对于研究辛亥先烈和中华民国史事,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润身 《档案天地》2009,(12):13-16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杨白劳式的农民 1923年.我出生在平山县温塘镇北马冢村。现在北马冢全村有520户人家,耕地2000多亩.还有山场和丰富的铁矿资源,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在我小的时候.北马冢是个很穷的小山村.村里人以种地为生.置不起地的人就只能租地主的地来种。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考古所日前在山西北部灵丘县曲回寺附近发掘了三座石佛冢,每座石佛冢中都安置着十尊左右的佛、菩萨、金刚等雕像。这些石像中最大的高达1.2米,面目虽已模糊,但衣带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6.
“发冢”考     
发冢也就是掘墓,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丑陋的社会现象,但历代不绝如缕,探究这种现象的由来,就是和儒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厚葬观紧密相关:为了获取陪葬品,盗墓者往往铤而走险。其次,发冢往往与复仇、有违社会公德、风水、厌胜制敌等有关。为了避免被发冢,下葬者采取了加固、密葬、专人看守、甚至使用巫术中的咒语等方法。对于这种伤风败俗有违社会稳定及秩序的行为,历代王朝的管理者一方面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另一方面从法规上予以严惩。考察发冢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认识到古代社会的丧葬观,检讨传统文化的礼制及法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文物资料,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文化典籍和文物资料,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貌之后,有些已失佚不传;有些还遗存于地下,或密藏于洞窟山岩。古代,我国曾有两次文物典籍的发现,即汉代的“孔壁古文”和晋代的“汲冢竹书”,都与文化有极大的关系。 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又发现了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西陲的“汉晋简册”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其中“殷墟甲骨”和“居延汉简”属于“废弃物”,“孔壁古文”是躲藏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似文献   

18.
齐金江  孔磊华  李岩 《山东档案》2008,(6):67-68,70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183;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183;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19.
广告新说     
每日在广告的包围之中,耳濡目染,渐也悟得一点广告的好处和秘诀。《辞海》说: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言以蔽之,广告这东西就是宣传自己。不过,宣传自己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里至少是不被推崇的。孔子当年游说于卫国,就被“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闲话了几句,惹得  相似文献   

20.
飞花拾零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中国典籍蕴藏雄厚,其中四次发现影响最大。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大发现。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皆以汉以前的篆文写就,被称为“古文经”。它的发现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西晋初年汲家冢竹书的大发现。晋武帝命苟勖次编辑为《中经》,因为是在汲郡墓冢中挖掘出的,史称《汲冢竹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