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文学代表。他的作品《人间天堂》描写了青年阿莫瑞的成长过程,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狂放的追求,而作者与阿莫瑞在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对纯真的找寻——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映论的观点对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从找寻纯真的角度剖析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从学校逃离到社会而最后又不得不向社会妥协的心路历程.霍尔顿试图在学校,在纽约找寻真善美,结果他只有在儿童的世界中才找到了纯真.以美国当时的经济和意识形态正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的这一过程为背景,从而揭示了霍尔顿所'代表的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陈霞 《海南教育》2014,(5):24-24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溢诗文的国度,古诗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当今所盛传的古诗是历经千百年来淘洗而留存的,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培养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个体发展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溢诗文的国度,古诗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当今所盛传的古诗是历经千百年来淘洗而留存的,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培养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个体发展的良师益友。古诗作为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组成了一个相联系的小说家群体,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创伤,表现战后的美国青年对战争既恐惧又厌恶却无法找到出路的迷惘与苦闷,这对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收集并分析了2004-2013十年内以"迷惘的一代"为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从"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入手,对近十年我国"迷惘的一代"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杜人杰 《文教资料》2021,(2):99-101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指引广大劳动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一代去接力,伟大的劳模精神需要青年一代去传承。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明确高校历史责任陆炳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国的革命历史谈到北京大学的百年历程,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说到高等院校和教育战线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从“五四”精神讲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情真意切,语重心...  相似文献   

8.
小说《麦天里的守望者》从本质上触及了当时美国社会最为关注的青年话题,将二战之后美国青年的后续出路与生活提了出来,并且借由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将这种青年群体的矛盾与痛苦浓缩在3天的纽约经历之中。作品本身所揭示的人生困惑不仅仅对于当时的美国青年一代,对于我们后来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雯 《历史教学问题》2003,(6):36-40,11
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美国青年一代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背离 ,更是他们在经济繁荣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失范状态下探求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尝试。因此 ,对其发生原因的探究较之综观整个运动更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精神领域带来了冲击,尤其青年一代受到的影响更大。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塑造他们健全的理想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国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包涵了爱国主义情怀、自强厚德精神和团结统一追求等民族精神质素,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资源和途径。开展国学教育,塑造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应当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内涵的关系和知行关系,筑牢大学生的精神长城。  相似文献   

12.
《V.》是品钦的长篇处女作。小说是作家对20世纪以来日益走向荒诞和堕落的西方社会以及人类生活的审视和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对现实人生的厌倦,对旧有的道德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对传统和理性的怀疑。该书还触及不少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政治和历史事件,凸显了作家反帝、反殖民主义战争的精神动意。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说最高成就和现代性的标志,反讽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批判精神受到更多现代作家的青睐。美国幽默大师马克斯.舒尔曼高超的反讽叙事艺术在其经典反讽叙事短篇《爱情是谬误》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运用反讽小说理论中二元对立、不可靠叙述及情境反讽等技巧,舒尔曼建构了一场发生在三个大学生之间的爱情闹剧,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小说在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当下美国青年一代物质爱情观的荒谬进行了戏谑的嘲讽和批判,引发读者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1985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陈翰笙同志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庆祝会。朱学范、周谷城、胡愈之、黄华、于光远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及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在会上代表社会科学院党委致祝词,对陈翰笙同志六十年来为中国革命事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青年一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我们对于拓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得到许多启示,新世纪青年一代应当并且必须加强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时代精神的修养.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价值取向多元、转型的社会中,德育需要给青年一代以什么样的价值导向,以及如何帮助和引导青年一代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是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 ,是教育工作必须高扬的一面精神旗帜。首先 ,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教育目标的应有内容。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 ,青年一代的人生之路将从这里起航。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 ,如果青年丧失了民族精神 ,就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深渊 ,就难有长期的存在和发展 ,甚至会被时代发展所淘汰。在这个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的时代 ,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弘扬民族精神始终就是教育的应有内涵。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18.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早在1957年,邓小平同志就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三次代表会上说共青团的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鼓励青年继续发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学习科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和《四世同堂》分别作为福克纳和老舍的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族没落的题材,并以此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家族的没落直接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悲剧中。文章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的三兄妹和《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福克纳关注家族没落过程中人内在的精神危机,而老舍所塑造的三兄弟的重点在于展示抗战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文章探索两者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对拓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使人们得到许多重要启示,新世纪青年一代应当并且必须加强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时代精神的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