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父子相隐,直在其中”的“直”不是“正直”、“公正”而是通“值”,“等值”、“对等”、“值得”之意。“直在其中”不是否定法治,而是从最基本的人性和社会关系出发,指出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回避和作证豁免权。“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也就揭示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冲突的法学领域的“孔子难题”。孔子既不是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法律至上主义者,这正是孔子作为思想巨人超越历史上的一般思想家之处。在当代,我们需要超越以往“儒法对立”理解的局限,而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智慧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找到对人类社会治理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宝藏。  相似文献   

2.
历代注家对《论语·宪问》第三十四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句中"直"的解释,主要观点有正直、大公无私和坦诚、直爽两类。通过对"直"字本义,以及《论语》中的内证考察,"直"应当解释为诚,是在正直、公平基础之上的坦率直爽、不隐匿,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说“吃”     
“食色性也。”吃,在人类生活中既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也是最高级、最复杂的。 古代文字中的“吃”,并没有“进食”的意思,而是指人说话结巴口吃。“吃,言蹇难也。”(《说文解字》)汉代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周昌,《汉书》中记载“昌为人吃”,就是指周昌是个结巴,而不是被人吃掉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思想史和政治哲学视域内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进行重构,可以论证“有教无类”并不会因为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对现代多元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教无类”不是关于受教者的事实判断,而是关于施教者的价值判断,要求施教者平等对待具有不同个体背景的受教者。“有教无类”既不属于精英教育,也不能被解释为平民教育,而更接近一种公民道德教育,其目标不是站在统治者维度的“化民成俗”,而是培养“君子”。将“君子”和“君子之德”借以解释为“良好公民”和“公民道德”,在思想史和政治哲学视域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也揭示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公民道德教育层面对于现代社会可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6.
人之生也直     
片段选读一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译】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注】罔:诬罔不直。与"直"是对立的存在。【读】人生也短促,如何过此一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人之生也直     
片段选读一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   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相似文献   

8.
仁、礼、中庸等道德规范,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礼和仁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核心及本质,礼是以仁为条件的,礼是受仁制约的,没有仁的真情实感,礼便失去意义。孔子并没有主张无条件地恢复周礼,而是以仁来充实周礼,在政治意义上是改良主义的,不是革命的。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仁和礼。孔子的中庸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纲”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妻这几种人伦关系,依孔子的原意,都是相对的,没有片面和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人之生也直     
片段选读一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   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相似文献   

10.
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嘲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 ,无论从孔子的言行上去考察 ,还是从逻辑上去分析 ,孔子都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是“知其当可而为之”。也正是这种“知其当可而为之” ,才更能体现孔子为“平治天下”而献身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为政之道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莫衷一是。其中一说,乃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子张、子路等弟子所云:“政者,正也”,意思是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括的词,正派、正直、正义等,都离不开一个“正”字。不同政党,不同时代,对“正”字有不同见解。那么,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校校长来说,“正”字应作何解?愚以为,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用人正派公道。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人用得好,就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子在这里所阐释的主体对象,不是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所出现的集体跪拜孔子的现象,往往并非纯粹的个人信仰自由,而是某种裹挟乃至裹胁的结果;这种裹胁,往往来自某个握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机构。这种“跪拜心态”既违背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儒学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跪拜文化”。这种“跪拜文化”既违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文明价值,也侵犯人权。  相似文献   

14.
最出彩的一笔,不是“误用洗澡水做烧饼”,而是“武大郎不卖误用洗澡水做的烧饼”——它既反衬某些人盲从的程度,而且从正面指出“清醒人常在”。文章最后一句应改为“武大郎在那儿直摇头”。  相似文献   

15.
学习这个概念来自孔子,教育这个概念来自孟子,学习和教育的根本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乐。学习,教育,乐,是一气呵成的人的本性的实践,这个人性实践之乐是自然的,平静的,不是外力加上去的。孔子并不必然是道德圣人,而是在学中实践快乐的人,因为孔子摸到了天教人做人的意思。我们做人,是接着孔子、孟子往下做人,接着孔子、孟子摸天的意思,接着孔子、孟子实践人性的乐。人不能违天,天也不能违人,在教育普及的岁月,天为人存在,不是人为天存在。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为天。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作用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中国古代就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而“为”则是指“肯不肯”,即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讲到“夫子何哂由也”时,都认为子路太轻率、不谦让,故孔子“哂之”。正如孔子所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我认为这只是“哂由”的表面原因或者说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哂”:微笑,这里有轻蔑、讥笑的意思。子路率先发言,虽然有点“轻率”,但我认为孔子是不会仅凭这一点而讥笑他的,因为这样做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和为人态度是相悖的,也不符合当时孔子创造的轻松、亲切、愉悦的氛围。那么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子路回答的话就可以了解其中…  相似文献   

18.
王栋主张安静以养微阳,而要做到安静养阳就要淡视人欲,泰然养心,少忧戚,多坦荡.王栋的淡视人欲并不是要控制人欲,而是要节约人欲,因为人欲不能无,但对于恶欲就必须注意“节”与“引”.王栋还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已”是自强的意思,并不是要克己去私;《中庸》所讲的“慎独”不是察私防欲,世儒们把“克己”、“慎独”都解错了.  相似文献   

19.
孔子之"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之生也直","直"既是人素朴的生命底色,又是孔子"仁"道的直接呈现。"直"既有公平、正直之意,又内涵"忠""恕"之德。"直"必须以"礼"为外在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中焦仲卿别母殉情时有一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此句课文中的注解值得商榷,特别是将“直”字解为“意思是身子骨硬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96年版)及相关资料,综合“直”字的古今意思,无非有以下几种:1、会意。小篆字形,从L(yi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横”相对;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爽快,坦率等。2、动词,伸直,挺直,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