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权 《传媒》2007,(3):54-55
在办报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求编采人员在宏观报道中从微观入手,既高屋建瓴又笔触入微、既有全景又有局部、既要策划又要变化、既要有成熟风格还需一定创新等等,这些都是辩证法在新闻宣传中的运用.也就是说在新闻宣传的主题、采编、写作等各个环节不走极端,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要努力把握好"度",把"度"和平衡点作为新闻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2.
肖穗芳 《东南传播》2011,(3):120-122
突发事件的报道因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然而,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并在实践中慎重把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分析媒体在2010年3月23"南平校园案件"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控制报道的"量"与"度",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足于有利突发事件的解决、立足...  相似文献   

3.
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传播渠道,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力度和十分广泛的影响.作为大众媒体的节目编排人员,要时刻注意把握好节目编排中"度"的问题. 舆论引导上的"度" 编排人员从报道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与党委、政府当前的工作重点相配合来作相应的宣传,又要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和反映群众的呼声;尽量选择那些既与当前形势需要相吻合,又能从某个方面或不同角度反映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稿件.看问题时要客观、全面、准确、深入、公平,看待问题不能"过",不能对问题作夸大宣传;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不能当说不说,"不及"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对公众话题也应给予必要的报道力度,及时正确地反映社会各领域和群众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对新闻稿件的处理,从时效与时宜的角度"适时"把握其"度",要远远比"抢"新闻更为重要。怎样尽可能快地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是编辑工作应不断考虑的问题。有些报道内容尽管不见得有多么重要,却有可能因为是最新报道,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就需要优先编排;有的虽是最新报道,但由于和其他报道相比显得不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做出重要论述。强调"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1],"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2],"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体现时度效要求"[3]。  相似文献   

6.
裴秋德 《新闻传播》2012,(6):251+253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体验式报道正日益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争取受众的利器。这当中,如何把握体验式报道的"度",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片面性、主观性的出现,是当前新闻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记者的角色出发,探讨媒体记者在策划、采写体验式报道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姚远 《中国记者》2012,(10):15-17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时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全省上下十分关注.《贵州日报》以"大局把握要透、程序报道要准、专题策划要深、版面设计要美"为引领,把省党代会的宣传报道,作为迎接十八大宣传报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氛围营造、报告解读、专题访谈、关注民生等方面创新"地方思维",锤炼"全国分量",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并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十八大的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热点新闻,多数为时下最流行的敏感新闻,在处理这类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在客观报道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报道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热点新闻应该把握好"度"。在报道热点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它的四个"度",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新闻传播的规律,也能遵守新闻报道的相关规定,让新闻最大程度地呈现在受众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杨波 《传媒》2005,(4):42-43
复合新闻、战略报道分别是完成新闻信息深开掘和本质再揭示的一种基本报道形式与方法.在实践中注重抓复合新闻、打战略报道,有助于记者抓好新闻,并站在问题终端和全局层面对新闻进行"深度经营",推出权威报道;有助于媒介锻炼自己的报道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我国传媒领域日渐对外资放开、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的今天,对两者的明确归类与提倡,是所有媒体更是主流媒体实现新闻工作"三贴近"和多出报道精品来反映时代、把握趋势、正确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一则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多路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往事发地进行采访,如何写稿,从什么角度写稿,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社会新闻角度的把握。报道事件要以人为本当一则新闻事件摆在眼前,新闻主题的社会意义往往是报道角度把握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参与新闻事件的"人",还是受新闻事件影响的"人"及受众,都是记者在把握新闻事件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把握积极的、人性化的报道角度,显  相似文献   

11.
<正>从哲学概念上讲,"度"是指为客观事物保持质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在宣传工作中把握好"度"尤为重要,哪些该多报,哪些该少报,哪些该"抢"报,哪些该"缓"报,话该怎么说,理该怎么讲,考验的都是对"度"的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宣传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舆论关注高,"度"把握不好,不但会使宣传报道失之偏颇,更会给实际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把握好形势宣传的度,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党中央关于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治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帮忙,促使所暴露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是批评报道的初衷.因此,在从事批评报道的过程中,批评者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着眼,要掌握好“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报道的目的.地方电视台到底如何才能做好批评性报道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注重客观性,靠事实说话,并不意味着在采编稿件时与情感远离.而批评报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情感更常常表现出种种不同的色彩.笔端带情,可以攻心;笔端带情,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这种情感的把握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极大地增强宣传效应,使受众受到深深的情感激荡;相反,如果这个"度"在把握上出现偏差、失衡,则会出现误导误引,使宣传效应大打折扣.依据不同的批评报道内容,让感情或浓重或轻淡、或猛烈或温婉、或直接或间接,是一个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区域财经深度报道,是对区域商业发展最具建设性的报道。要做好区域财经深度报道,对财经记者的政治素养、财经知识储备、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写作技术的角度分析,要做好财经深度报道,更为重要的是提炼财经新闻主题,把握好新闻立意之度。所谓度,其含义应当是遵照执行的标准与法则。笔者认为,理解深度报道立意之度,虽然不能如法则一样刻板而条分缕析,不过,可以理解为新闻立意把握的宏观原则与微观分寸。因此,需要财经记者从吃透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把握好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宽度"、分析财经报道要力求"深度"、拓展深度财经报道的"维度"等四个层面来确立财经新闻立意的边界。  相似文献   

15.
陈争 《东南传播》2015,(3):125-127
把握好"时、度、效",这既是对宣传报道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一些社会热点引导上关键时刻"失语"、重要关头"迟语"等问题,有效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着力点和关键所在。只有把握好"时度效",传统媒体才能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抢占舆论高地,唱响主旋律,释放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苏进跃 《今传媒》2007,(3):25-25
新闻阅评是一门艺术,其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度的把握.所谓"度",从哲学上分析,就是客观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界限,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新闻阅评中的"度",就是新闻阅评的"界限",也即"分寸".阅评意见如果达不到这个"界限",就会"不到位".阅评意见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过了火".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局,不回避问题,把成就报道写出新意。这三点是作者在新闻实践中重点把握的。了解所在省市的"大局"行业报记者站的记者要唱响"主旋律",必须了解所在省(市)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以及行业经济工作在全省经济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19.
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关键。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而且教育问题事关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一举一动备受社会瞩目。作为媒体,对教育问题进行报道时,是否对我国这一"基本国情"有整体了解;是否能清晰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并为之鼓与呼;是否能扎实深入现场并抓到有价值的新闻。中央提出要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媒体其实也该思考如何做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报道。如何认识当下教育报道所承载的任务;不同时期教育报道的不同侧重点,当下及未来的报道重心是什么;哪些是不能忽视的重点问题,哪些是比较棘手的难点问题;教育报道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和不足,如何改进;媒体能从国外同行的做法中学到什么;这就是本期专题所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