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本刊和清华大学武术协会、博武网联合举办的现代武术论坛“清华博武论坛”于2003年3月31日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讲。“清华博武论坛”是继“武术之旅”后本刊推出的又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武术系列活动。是本刊提倡武术“根植传统,服务现代”的理念的又一实践。“清华博武论坛”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振兴民族瑰宝,发挥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中华武术》的咨讯优势和博武网的科技优势,致力于提高武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高校的高知识阶层普及武术理念和技术知识。论坛将会邀请到中国乃至世界上一流的武术名家和武术明星,长期继续地举办下去,争取把清华博武论坛做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高水平的武术论坛。清华博武论坛以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6,(7):56-56
时间:2006年9月23日~25日地点:北京大学论坛主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承办单位:北京百信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华武术》杂志社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北大文化集团博武国际武术网世界文化总会中华文化协会  相似文献   

3.
2020年12月20日,"友成杯"2020杭州萧山武术文化湘湖论坛隆重开幕。杭州萧山与武术的缘分由来已久,近年来愈加深厚。随着"国字号"讲武学堂的金字招牌花落萧山,中华武术在这里生根发芽。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其中武术比赛的场馆设在萧山瓜沥。在备战亚运的关键时期,萧山续写与武术的缘分,通过举办2020杭州萧山武术文化湘湖论坛,汇集武术名家,在湘湖"讲"武、"论"武、"习"武,传承和发扬武术精神,探寻武术服务人民、促进健康的新路,全力助力"迎亚运"。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武术文化传承中责任的重要性,通过责任意识的建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武术文化的发展。文章主要通过微观的阐述对武术文化对“个体”责任作用、对社会的责任作用、对教育的责任作用阐述了文化责任建立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武术文化责任,以责立武、以责扬武、以责行武、以责普武,敢于承担文化责任的精神意识,从而为发展武术文化起到了高度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剑君 《精武》2006,(1):62-62
在更深层次上挖掘武术文化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 2005年9月25日至27日,由山西省体育局、大同市委市政府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暨全球青年华人文化论坛”在北岳恒山举行。本届论坛以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代表中国武  相似文献   

6.
雅文化作为一种较为高位的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雅文化的影响,技击搏斗的太极拳进而创立了以养生为主的杨氏太极拳,使套路武术开始走向高位;二、当今武术在塑造武术形象时,要高瞻远瞩地树立雅文化意识,避免彰显出武术暴戾原形,努力寻求武术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在文化的深化中提炼完善武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三、在当今的武术拳种中,要树立当年的“文”“武”之分,以“文”带“武”,以“武”养“文”,公平对待,使武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本研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表明了实施该教学模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以期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伟 《武当》2012,(2):5
2011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华武林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球武林领袖论坛在珠海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世界武术研究学会主办,中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武侠文学会及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武当》杂志等多家媒体全力推广,是目前最高规格的非官方武术领域会议。本次论坛以"弘扬中华武医精粹"为主题。举行了"武医的奇迹"与"武林各拳派名家绝技演示"及"武医绝学展示"等活动,邀请了当代武术界与学界、金融、医学等各领域领袖人物联合探讨武术发展策略。北京梅花桩拳研究会会长、TVS职业联赛总裁判长韩建中,南武当武术研究会会长游玄德,青城派代表人物刘绥滨,心意拳代表人物李洳波,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玄智超,武当太乙铁松派刘铁成,武式太极孙建国,中华传统武医名家刘合斌,易学专家慧通等武易医名家及200百余位武医精英参加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在分析传统武术原初性文化空间和再生性文化空间嬗变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措施。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其文化的保存较生态传承更难进行,从而造成原初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转型。传统武术再生性文化空间的转型,使其本身在传承过程中日渐脱离武之为武的本真和本来面目。传统武术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试图恢复曾经存在于历史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原貌的艰巨性使以民间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武术文化日益成为历史的回音。传统武术文化的动态传承不仅包含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术技法,还包括弘扬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在对原初性武术文化空间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应该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驱动联合力量来推进。  相似文献   

10.
金安 《武当》2013,(7):6
弘扬传统文化,推广太极健身传播养生之道,服务身心健康。绵阳国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国术文化研究、开发、太极健身推广、养生之道传播及相关产品销售的法人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教练、太极名家、著名养生大师何俊虎先生六岁开始习武,曾拜儒、释、道、武、医等各界前辈为师。潜心学习了近百种武术套路及养生功法,具有深厚的武术及养生功底,创编了独特的太极调理指法及武术养生之道。被评为,国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指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思想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学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树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理念、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树立"尚武崇德"的理念、树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大力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整体育人,以武育人,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从诞生到现在,能够继续得以发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明相联系,教育是它能够得以生存的一条命脉。中国武术有着怎样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它的影响下对教育有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当前的武术教育存在着那些弊病,我们怎样才可以搞好学校武术教学工作?这些是我们作为体育教育者一个必需清楚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阳冉 《精武》2008,(9):53-5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是一个游离于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文化系统。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侠以武犯禁”的记载,这是最早“侠”与“武”二字的同时出现。在往后数千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二字的合谈便悄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武”作为“侠”的体现.“侠”成为“武”的内涵使得二者不能分离。青城绿林派于清朝末年起义形成,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此派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风格中的实用元素,并在时代变革时期将中闰侠文化的精神在流派形成前后多有显现.并融合在流派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14.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教育的研究关系到武术的普及、推广和武术文化在中小学的渗透,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研究,提出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林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民族文化品牌。在国务院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少林武术文化精神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把握少林武术的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弘扬、发展少林武术。将其蕴涵的文化义蕴在新的时代重新发现、重新唤起,并在更高层次上加以发扬和转换...  相似文献   

16.
南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阐述了南少林的概念,南少林武术文化的特性、武术文化的精神形态、武术文化与佛教、宗教的关系、武术文化与禅的关联,对“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华特性的民族文化价值论述,旨在更好地利用这块璞玉,弘扬南少林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学、中国武学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中国武学在汉学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应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义重大。一方面,汉学界应关注中国武学的发展,给予中国武学诸多营养的同时,也从中国武学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应以更开阔的视角开展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工作,已经有此视角的武学家们应更多地关注整个汉学界的发展并深入参与进汉学研究大家庭来,与汉学界同仁一道为汉学的发展做贡献。国家文化部、汉办、国家武术研究院等相关组织工作部门应重视对这一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相似文献   

18.
袭建华 《精武》2009,(7):36-37
真正的中华武术必须有中华民族固有的易学、中医学术、孙子兵法和孔盂思想等高深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多学科的科学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华武术的整体文化。世界上只有真正的中华武术可武医结合地解读人的生命规律,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武术之本,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9.
以秦晋地域范围内,历史凝结成的人群中与武术有关的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将田野调查与地方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有机结合,以多个主题考察、展示、论证了秦晋武术文化的重心与亮点,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秦晋武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藉由秦晋武术文化宏博内蕴的发掘而获得对秦晋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从时间序列梳理了秦晋武术文化的沿革、由空间结构分析了秦晋地域流传主要拳种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特定地域文化的联系,并剖析了秦晋拳种的由来与传习途径、秦晋武术文化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完成了秦晋本体武术文化的整体性观照.在此基础上,选取陕西红拳、太谷形意拳和洪洞通背拳这三大秦晋典型拳种进行了个案的、近距离地观察与多元解读.军旅武术文化和民间武术文化一度交相辉映,在探讨秦晋地域恢弘雄健的军旅武术文化后,对秦晋歌舞百戏中的武术因子进行了文化诠释,并选取温曲武秧歌、孟县武社火等活态文化作了个案解析.最后,从较能反映秦晋武术文化精神的尚武精神和武德传统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秦晋武魂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广州亚运”期间岭南武术文化传播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传播学、文化学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论述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岭南武术传播问题,提出了比赛期间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的对策,借“亚运”东风传播岭南武术,弘扬岭南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