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相似文献   

2.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物质至上”西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作用,探寻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应如何有效把握产业转型先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历史主动。为了加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须厚植物质技术基础,弘扬精神与文化价值。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多维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向善”引领科技治理,实现“科技为善”驱动自立自强;增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信”,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协作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核心地位。为推动情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必要对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情报人才体系和新情报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方法/过程】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视角出发,分析支撑前沿尖端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情报人才、支撑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技术竞争情报人才、支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情报人才和支撑下一个百年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情报人才的定义、素养与未来培养方向。【结果/结论】界定四类新情报人才,指出前沿情报人才应有高科技专业背景、前沿创新思维、前沿科技识别能力和前沿情报获取能力;技术竞争情报人才应有国家利益与安全责任意识、竞争情报跨界协同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卡脖子”技术识别能力、技术竞争态势评估能力;基础情报人才应有基础科学普及能力、全学科的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基础研究评价能力;战略情报人才应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前瞻性研判能力、协同决策主体的视角,并提出培养路径。【创新/局限】构建了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报人才FTBS体系,从发展策略上有助于情报学教育创新发展。针对新情报人才培养的对策在教育实践上尚有较大的应用与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相似文献   

5.
科技领军企业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中坚力量,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以华为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证了科技领军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从“顶层设计、策略响应、基础要素”三个层面提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六大实现路径,即确立伟大创新使命;构筑“探索+开发”的双元驱动创新战略;通过压强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构建世界一流组织架构;建设世界级人才团队;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要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协同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中长期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制度化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全员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7.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支撑创新驱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当前针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二元特质,以及围绕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维度探讨依然存在一定拓展空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基石。而熊彼特主义、阿罗—罗默为代表的新发展路线和国家竞争优势等传统创新发展理论,以及中国本土的创新理论研究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支撑及内在逻辑还需进一步阐释。从实践维度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维度并行开展、交互作用和协同推进。总体而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全球学术高地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端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面临“卡脖子”的现象突出,“卡脖子”技术问题成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重大科技工程的新视角,全面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整体技术、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三种不同类型“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过程,尝试回答新型举国体制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其在解决“卡脖子”技术过程中发挥什么优势。研究发现:(1)“卡脖子”情境的分析要素包括技术属性、价值定位和内外部环境;(2)重大科技工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一种典型实践方式,其突破技术瓶颈的优势实际上是新型举国体制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优势;(3)面对不同的“卡脖子”情境,新型举国体制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优势以及技术创新管理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卡脖子”情境形成有针对性的突破路径。本文揭示了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基于重大科技工程 “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为“十四五”时期破解“卡脖子”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3个方面论述了空间科技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阐释了通过打造空间科学国家“梦之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途径,以期为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重新提出了"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群式国家创新体系.最后,从战略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抓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观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探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内涵、突出特征和分类,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基础、战略与三大主要路径,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科技援疆战略是国家引导国内多方创新资源向新疆聚集,促进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提升,提高新疆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区域科技援助政策。准确科学评价其实施的“有效性”,不仅对其本身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还对其他国家区域科技援助政策产生借鉴作用。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PSM-DID) 从创新资源聚集效率视角实证检验了科技援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表明科技援疆战略并未促进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提高;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援疆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使用机制在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但两大机制未能实现援疆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导致新疆创新资源聚集陷入了“低效率陷阱”,最终使得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难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是一家专注于国家安全的美国智库,在公共政策影响方面表现优异,对美国决策层具有广泛影响。围绕CNAS在2017—202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有关技术与国家安全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其研究重点及政策建议,以把握全球科技创新战略的关注点。研究发现:CNAS主要开展区域和主题两大类研究,聚焦于探索新兴技术及其相关挑战,包括国防科技、国家科技战略、技术联盟、人工智能与全球安全和5G安全等领域;重视科技的驱动作用,认为研发是竞争力的源泉,同时强调人才是创新的基石,提出不但要发展美国科技劳动力,也要留住国际人才;此外,还关注技术的安全性,建议要加强安全投资,通过建立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科技带来的风险。由此,为中国科技智库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的借鉴和启示包括:重视发展前沿科技,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和加强国际研发合作,营造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时刻保持对美国科技的关注以及对全球科技发展的持续跟踪,加强技术预见。  相似文献   

14.
为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态势,认识未来将面临的科技风险,展望2035年,采取德尔菲法和扎根理论方法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基于此,提出中国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作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多维度“协同作用”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促进发展和促进科技发展的诸多内外要素。为此,应构建涵盖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整体科技政策架构。文章提出“3+5”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框架体系(以下简称“‘3+5’框架体系”)并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为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个政策分析框架。具体包括:(1)界定“3+5”框架体系的概念内涵,建立包括方针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安排的“设计图层”和包括创新主体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营造政策的“施工图层”;(2)从作用维度和价值导向出发,阐述“3+5”框架体系的建构逻辑;(3)以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为考察对象,基于“3+5”框架体系进行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美国竞争力计划是一份旨在通过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和促进创新而提高国家实力的中长期计划,对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美国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指出其重点在于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保障美国在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使美国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保障美国的强大与安全.从国家科技政策角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巨大的资金投入,曼重要的是美国科技政策的选择和国家科技创新思路的确立,分析出美国科技政策的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从战略体系视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系统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具体包含:(1)界定科技强国战略内涵,建立“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战略体系分析框架;(2)分析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环境,准确研判长远发展大势,牢牢把握科技战略机遇;(3)丰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4)提升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5)深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1)。工程教育是涉及工程科技与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同科技与产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球工程教育发展历经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3个阶段,并逐步进入创新范式这一新发展阶段,愈发强调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作用。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工程教育范式演化规律分析,构建了工程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逻辑,包括范式驱动的系统动力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力供给机制、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等3个方面。同时,从产业与学科互促发展的知识体系优化、学科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优化等两个方面,分析提出工程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其创新发展和突破将从根本上助推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提升,也是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本文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出发,运用多层级视角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主体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景观层、体制层和利基层三个层级协同互动推动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三个层级的多重要素协同并发促进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推进基础研究需要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各个层级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要加强景观环境的引导和利基空间的防护培育,还应当注重体制层系统多维度的变革和调整,以突破基础研究社会-技术体制的路径依赖和锁定。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强化科技战略布局和研发投入,科技强国大国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政策成为决定科技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美国意识到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受到挑战,遂利用各种手段打压主要科技竞争对手国家。分析近20年来美国政府发布的科技规划、战略方针、研究报告等政策文件和联邦政府长时间序列的研发投入数据的历史演变,以期系统揭示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特点,寻找美国科技领导地位相对下降的定量解释依据。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相对走弱趋势,与其科技政策惯性及相对平稳发展、重大科技计划或科技工程的战略性引领性趋弱、政府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逐年下降,以及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下降等密切相关。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科技发展不仅是长期战略性事业,也是高度竞争性事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是国家长期科技战略导向布局、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力度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