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只不过是主张人们对利的追求应当以“义”为指导,强调“义”对“利”的必要制衡。更为重要的是,“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维护人的尊严与崇高之必需。先秦儒家批判利欲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唯利是图和为政贪暴的。先秦儒家对每个主体都循义而行、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对重义尚德的崇高人格的追求,都有着普遍的、恒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人没有对“义”与“利”做出系统阐述,他们对“义”与“利”的理解零散得包含在遗存文献之中.玛阿特是古埃及人据以行动的基本准则,是至高的伦理价值观念,古埃及人的义即体现在玛阿特观念中.古埃及人重“义”但并不轻“利”,肯定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反对贪婪.据义取利,以利见义,义与利相统一.对古埃及人来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获得来世永恒,条件就是终生践行玛阿特以通过来世审判,所以从目的论而言,属于功利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形成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义利思想。若拂去其上的时代烟尘和偏见,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对促进今天新型义利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来看,孔子、孟子、荀子义利观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而且只有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才有可能对人们进行教导,即"利"是"义"的前提.同时,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不能任其发展,当保障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时,人们就应该追求更高的价值取向--"义",使"利"符合礼义的规范.应在"义"的准则下追求合理的"利",并且使"义"成为追求"利"的最终目的,以达到社会的和谐.那些认为先秦儒家义利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甚至强调"禁欲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义与利的关系和取舍应是我们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是我们追求的义利关系的最高境界。我们崇尚的模式应该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科学的、人性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7.
墨子义利观的特点是尚利与贵义。尚利贵义,以功利作为义的内容和本质,把义作为功利的道德形式和实现途径,实现义与利的统一。社会主久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以求“利”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遵从特定的道德原则“义”,以“义”作为实现“利”的手段,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义利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义”的引导下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9.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王静 《中国德育》2007,2(5):64-66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儒家伦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要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义”,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依据道德义务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关系时,坚持“以义为先”、“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在义利矛盾时更主张舍生取义;“礼”,  相似文献   

11.
社会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正义的哲学家,正义的观念是贯穿其名著——《理想国》全书的主题。孔子、孟子开儒家文化发展的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正义思想。通过对两者正义思想之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正义文化的特色,重新认识正义的来源,把握社会正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孔子哲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研究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人物关系的人生哲学。而作为我国最早提出成体系的人学理论的大师——孔子,可谓穷其一生来探索人生的奥妙。孔子人学以"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的为逻辑起点,个人的独立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的价值论思想为逻辑支撑点,最后回归到"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的败土人情作为他一生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受儒家道家平等思想的熏染,抱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平等生命形式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浸润着“平等”文学理念的艺术世界里,人与自然平等相通,人与人平等和睦,人与动物平等对话,呈现出一种平等祥和,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龙和龙子在民间的深厚传说,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是先祖留给华夏子孙的巨大宝藏,也是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它折射出一般黎民百姓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祥瑞、公平、乐观的心理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安、求公、求福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黄帝阴符经》主要探讨的是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天道有至公无私、不可违背等特征,人道则包括了其圣人观、人生观,以及如何修炼成圣人的修养论。天道与人道不是相互背离的,而是一体的、同一的,是体用关系,同时还包含了人盗取天道的层面。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儒家文化制约着的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海派作家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致力用无意识理论来观照人生,解剖人性的沧桑。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西方传统中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造成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可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是儒道拂三家的共同追求目标,尊重自然、敬重生命、众生平等是三者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说“仁义”     
王雪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24-126
"仁"和"义"位于五常之首,贯穿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和道德理想的衡量标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中"仁"与"义"两个至高范畴发生了语义演变,从日常词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从而产生了相关词群。随着"仁"和"义"的高频使用和人们认知实践的深化,处于同一属性范畴中的单字词又复合成"仁义"一词。在此过程中,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侯,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来》的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亲切、细腻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获得解读,重心是在竺欣慰和冷春兰的两个人物上,是最日常生活的写法,也是最文化姿态的立场。它既是对于"父辈"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于现今的祈盼。小说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前歌颂与批判的窠臼和正义与革命的旧套,同时也不一味谩骂,而是理性地解读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存在主义的精神探究人性与生命的形式。欣慰之死的最大价值就是对于"真实"的回归和忠实。欣慰之死既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剧,更是自我和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