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新造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词.通过分析这些佛教外来词,它们融入汉语的成功给翻译外来词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英语外来词。本文从文化视角剖析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包括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得出汉语中英语外来词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异化法、归化法及归化与异化结合法,以期对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义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翻译现在解释翻译现象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启发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指出: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翻译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分析译本.  相似文献   

4.
日源外来词一直是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人民网和BCC语料库为研究工具,探讨日源外来词“御宅族”的本土化过程。该研究表明:日源外来词“御宅族”经历了“中国内陆-日本-中国港台-中国内陆”这一发展过程,是汉语文化的倒灌现象;“御宅族”使用频率下降,而由其演化出的“宅男”“宅女”“宅人”等双音构式被广泛使用,从认知角度来看,主要归结于汉语中双音构式具有绝对先用权;当代社会“宅文化”的流行是“宅”族词能成功融入汉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外来词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和交流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了许多外来词,本文从汉语中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范围、外来词的借入形式两个方面分析英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研究,总结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了主要特点和启示:1.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翻译研究。2.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涉及翻译教学、译文质量等等。3.需要做细做透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7.
吴芳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2):112-114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把认知应用于翻译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翻译是一个包含了拆解原文和整合得出译文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在四个空间组成的整合网络里进行.原文在输入空间1中,输入空间2包含了译者思维空间,译文即整合的结果--层创结构存在于交织空间中.认知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的能动作用,并能更好地解释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等概念.  相似文献   

8.
商标、广告标题用语中的外来词语,携带着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双重身份活跃于社会语言的舞台,对语言文字运用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商标、广告标题用语中外来词的翻译不仅要达到从文字翻译到文化翻译过程中多层面文化意义的转换,而且还要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的语境转换。对商标、广告标题用语中的外来词语的规范问题应以译语文化为基础、词竞众择、适者生存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译者的认知活动与翻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对世界认知为基础的,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仅从范畴化、概念隐喻、意象维度、像似性这些人的认知能力或机制来说明翻译过程其实是个认知过程,并以这些认知能力或机制试图对翻译中的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文化介入及审美运用等现象概括到认知上的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中,以《华夏集》中《长干行》的翻译为例,具体阐释庞德翻译《华夏集》的心理认知过程与图式构建过程,以期对庞德的译文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两者相互兼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语用学分析和应用方法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承担着传播我国文化的重任.借鉴关联理论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简单的探析,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带出最大语境效果,但同时结合相应的技巧突破文化障碍,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3.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隐喻的认知观与翻译的认知观基础上,从英汉相同、相似和空缺的概念隐喻三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的是隐喻表达,而不是概念隐喻,所有的隐喻的理解与表达都受到概念隐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给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拟构的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活动分为三个连贯性阶段,注重学生翻译认知活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翻译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为解决传统翻译教学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异质文化交流时,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的借用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外来词的特殊来源,决定了它必然受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双重影响,具有语言的二重性。外来词语言二重性又制约着外来词内部形式的选择,决定着外来词吸收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产生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外来词产生的方式以及英汉外来词在数量、范围、借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试图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中英外来词的相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nSperber和Deidre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 ,它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Gutt又把此理论应用于翻译活动上 ,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 ,这种理论不同于以往翻译界中的“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理论 ,给人以一种新的面貌。应从认知、关联与翻译三者的关系及翻译中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三元关系通过语境来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并互相渗透、融合的今天 ,本土文化正受到不小的冲击 ,语言上的洋味也越来越重。新的外来词和表达法已经为汉语所接受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 ,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 ,译者应本着丰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原则 ,通过翻译如实地向读者介绍异域文化。在翻译中 ,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 ,尽量保留原作的风貌 ,适度的“洋化”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词的产生是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之后产生的现象。从英语词汇学角度对汉语中出现的英语外来词进行研究与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外来词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外来词对汉语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了解外来词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对外来词的形式以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外来词的规范化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