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精神的必然之举,是发挥劳动教育及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本真诉求,是提升劳动教育质效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与劳动课程具有共通性,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学生素养发展,语文学科应积极谋求跨界融合,从语文教材、教学活动、师师互动中探究语文学科劳动教育渗透的内容、具体路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要依托于劳动教育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本文从分析新时代高校本科生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入手,坚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紧密围绕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目标,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能深化价值导向,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实践心理育人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所以,高校应重视“育心”与“育德”有机统一的价值意蕴,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多元协同,并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育人目标,助推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教材是“教学的例子”,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于其中。作为语文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愉快而又高效地学到知识,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呢?笔者认为激趣是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位为教学目标之一。审美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美育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育过程,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思考和总结,从多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一、深钻教材。发掘美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由高校领导、教育部门为主导,教师共同参与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课程等的组织设置,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德育内容的融合教学,以产生不同学科互相促进发展的协同效应。特别在“新文科”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从课内教材理论知识、课外实践应用内容等角度出发,挖掘正确的思政理念、价值观念,对学生展开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引导教育,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育人”教学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海勤 《阅读》2023,(7):11-13
“双减”政策背景下,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作业的功能、内容、形式、容量和评价为抓手,设计与教学目标匹配的,走向多学科、跨领域的作业,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8.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还可以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要优化教材,优化课程,丰富路径,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地质类专业的“艰苦”特点、行业的持续发展、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都要求加强劳动教育。现阶段地质类“艰苦”专业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浮于表面,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文章指出了地质类“艰苦”专业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包含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该劳动教育体系坚持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地质企业及所在社区协同育人,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地质行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有机式嵌入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是促进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在文献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劳动教育嵌入第二课堂体系的可行性,探究二者在育人目标、内容、过程以及方式等方面的内在逻辑,旨在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互促互融、同频共振。以第二课堂为重要依托,构建高校“劳动+”六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在准确、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大语文”的角度充分发掘教材内部的思想教育因素和智力因素,根据教学序列、遵循教学规律确定课型,科学地对教材进行恰当地取舒、剪裁和重新组合,灵活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优化途径:1、同题相连,整体把握;2、从简从略,粗中见意;3、拓展知识,延伸内涵;4、旁征博引,拓展视野;5、从小见大,转移重点。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在学生接受母语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帮助和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有力工具,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要求我们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教材更加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对于优化教材体系、改善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央教科所和武汉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实验课本六年制小学数学,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学教材。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我觉得该套教材特别具有以下四个有利。一、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从内容上看立体图形认识方面比一般教材的内容丰富。在基础知识中“加法交换律”、“厘米的认识”、“统计”等内容比一般教材略有增加。从难易程度看有一定难度,但利用知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熠熠生辉。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现阶段,中职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的丰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中是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周宁宁  谭燕  何玉连 《职大学报》2023,(1):74-77+96
公益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关怀和德性品质,是一种公共社会精神,通过将公益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现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掌握”。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公益精神,就是要把公益精神所蕴含的关怀、友爱、同情理念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促使高职学生入脑、入心并入行。公益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劳动教育中德性培育的理论三个理论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的任务与目标既是传授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更是培育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修养,促使其更为理性的洞察社会与人生,拓展视野范围,确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基于此,本文拟从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探讨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评价影响教育教学发展方向,是指挥棒。在探索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变革历程、内容体系、价值取向、范式转向基础上,提出“拉式”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即通过梳理高校教学评价中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利益相关者的“拉式”关系,构建面向凝练高校质量文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教师教学工作量绩效和落实产出导向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拉式”教学评价体系案例分析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其既丰富了教学评价理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就是要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院校应突出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安全素养。因此,职业院校要以辩证的姿态审视和促进院校高水平安全教育,突破单一的施教现状,补齐安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短板,改变“以教代安全”“以说代安全”的现象和安全教育边缘化等问题,要明确“覆盖全体、融入专业、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四位一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集创新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让安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让安全常识进入学生生活,努力构建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赋能职业院校高水平校园安全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不可忽视的媒介变革对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来看,我国的语文教学长期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文本诵读和书写为主要内容,并期望达到“文道”双修的目的。文,是指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文”来理解别人,表达自己。道,是指语文人文性的一面,希望学生通过习“文”来接受传统的思想道德、审美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母语训练活动,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介,包括媒介技术、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语文教育,即是一种强制性的媒介接触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