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文章以国内外著名的虚拟博物馆为案例进行分析,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作为切入点,探究如何将虚拟博物馆与元宇宙特性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的问题,为虚拟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传播策略。【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结果】通过论述虚拟博物馆的记载性、时空性、便捷性、互动性、主题性等优势,进一步提出从内容、虚拟空间、虚拟身份等多个角度调整虚拟博物馆的传播策略。【结论】明确将元宇宙的特性与虚拟博物馆的传播优势进行融合,可有效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优化虚拟博物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苏瑞竹  赵梓璟 《图书馆界》2022,(6):66-71+78
阐述虚拟偶像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场景,探索图书馆发展虚拟偶像的路径。研究表明,虚拟偶像在图书馆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阅读推广,促进非遗产文化传承以及与读者实时互动;二是形成与用户共建共享的阅读推广模式。对图书馆虚拟偶像建设路径的探索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虚拟偶像在众多场合提供优于真人的服务,可以打造有内容、有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和沉浸式多功能空间,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最后,图书馆可以利用投票来遴选虚拟偶像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当元宇宙与媒介侵权相联系时,除了要对现有技术水平展开想象,也要对未来侵权的范围展开思考。虚拟人格在未来会和现实中的人一样成为元宇宙空间中媒介伦理的核心。【方法】研究通过对虚拟人及其人格权、元宇宙的核心和伦理核心、虚拟人格在元宇宙可能会受到的侵权情形展开分析与想象。【结果】提出在未来对虚拟人格的认定要基于可追溯与不可追溯两方面。【结论】重新审视虚拟人在元宇宙空间的权利范围及大小,同时重视对虚拟人格的生产资料保护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文化旅游和元宇宙的跨界融合,成为文旅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方法】通过打造虚拟数字人、文创产品转化为数字藏品、编织虚拟场景、打造互动游戏的具体途径,构建中国文旅元宇宙。【结果】向全球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文旅行业的发展。【结论】基于文化和技术双重支持的文旅元宇宙,不仅会改变传播格局的基础架构,更以沉浸感和创新性重新定义文旅资源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姚远 《今传媒》2024,(3):114-117
品牌虚拟代言人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自诞生以来,因具有超长在线、风险可控、边际成本低等优势而受到众多品牌方的青睐。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品牌沟通模式的升级,虚拟代言人从被称作“吉祥物”的2D卡通形象升级为数字化的3D虚拟偶像。本文对品牌虚拟代言人的迭代、虚拟偶像的文化逻辑以及升级的拟社会互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探讨了虚拟偶像如何从二次元走进现实,进而在与受众的拟社会互动中为品牌带来经济效益,旨在为品牌虚拟代言人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姚倩 《中国传媒科技》2023,(1):56-59+78
【目的】通过反思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编辑的身份与能力、媒介技术的应用及对虚拟出版的监督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文章基于当前数字阅读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出版业呈现出虚拟化发展的趋势,分析阅读与出版之间存在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结果】知识作为中介物联系着阅读与出版,虚拟出版助推了知识的再加工与传播。【结论】虚拟出版在阅读需求社会化加深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对人类认知机制的影响、知识的碎片化生产,以及知识生产中涉及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万洁 《采.写.编》2023,(4):106-108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的一个大类,正逐渐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直播的研究,而将拟剧理论应用到虚拟网络主播之中时,会发现在戈夫曼所规定的前台与后台之间存在着一个“配音演员”构成的中间地带。除了塑造形象的表演之外,对所塑造的形象的颠覆也称为一种表演。虚拟主播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资本、配音演员“表演”和粉丝“文本创造”。商业资本出于逐利限定了虚拟主播的视觉形象和官方人设;表演过程中,虚拟主播的后台不断被推向前台,从而成为对其原定形象的修补;粉丝的二次文本创造也成为塑造偶像形象的重要符号生产力。虚拟主播的形象在商业资本、粉丝和扮演虚拟主播的配音演员的互动之中得到塑造和巩固,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虚拟教育融合在线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飞跃,元宇宙赋能的虚拟教育其实就是虚拟教育融合在线教育的大型升级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元宇宙赋能虚拟教育的实现路径,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法】通过归纳元宇宙教育的特征与意义,阐述了元宇宙赋能虚拟教育的优势。【结果】元宇宙与虚拟教育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元宇宙赋能虚拟教育是元宇宙与虚拟教育的有机结合。【结论】虽然元宇宙教育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但相信随着各种障碍的逐步排除,其一定会成为未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梁熹 《新闻世界》2013,(10):263-265
【关键词】视觉偶像产业以其独特的盈利模式在市场中开拓了一片独特的疆域,本文试以三丽鸥企业为案例,分析视觉偶像商品的品牌与渠道的互动性,引中出这种互动性的意义,并对适合视觉偶像商品的整合营销传播渠道组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悦 《新闻前哨》2023,(16):61-6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的多样性对于游戏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游戏中虚拟偶像的IP化也应运而生,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运用仍然存在显著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信息进行广泛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虚拟偶像的IP化为游戏产业带来的变化及其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在对英雄联盟K/DA女团这一个案进行研究后,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IP化是对IP的进一步发展,其出现不仅给游戏提供更多的话题、热度,并且达到“破圈”效果。本文也发现了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IP存在的问题如资金短缺、IP影响力不足、“中之人”的把控等,希望对游戏产业和虚拟偶像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AI技术的蓬勃发展,虚拟偶像技术日趋成熟,在当前虚拟偶像以娱乐领域应用为主体的情境下,文章探讨了图书馆尝试引入虚拟偶像技术日常情景下的应用。阐述了什么是虚拟偶像以及虚拟偶像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林明美、初音未来、绊爱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偶像,并列举了熊本熊、东方栀子、洛天依等虚拟偶像的实际应用。同时,提供了图书馆应用虚拟偶像在读者参考咨询、品牌宣传、形象塑造、阅读推广方面应用的思考以及图书馆引入虚拟偶像的数据技术保障、人员保障、服务模式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数字技术下的AI虚拟主播新闻应用与融合新闻报道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萧山日报新媒体矩阵利用AI技术打造了虚拟主播“小韵”。在新闻内容编辑环节和流程上,以及重大主题报道中,虚拟主播技术的运用不断在融合媒体产品中进行创新应用,服务新闻报道。【方法】综合应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论述和阐释。【结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催化了“技术+内容”融合质变,推动了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重塑,为编辑记者提供了内容生产智能化流程,推动了跨媒介和跨平台的信息聚合。【结论】AI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不仅实现了全媒体探索与实践的持续深化,也起到了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传媒和科技领域互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陶越 《中国传媒科技》2022,(12):151-156
【目的】为适应媒体融合播控要求,对虚拟演播室的设计与建设提出详细见解和具体技术指标,以满足大多数广电融媒体演播室接下来几年的建设目标。【方法】详细讲述了虚拟演播室的建设标准、设计架构、基本功能、系统集成和应用方向,兼顾直播安全与集控自动化,通过实时虚拟图文包装技术进行节目创作。演播室主要分为实体和虚拟两个区域,实体区满足访谈和互动类节目的需求,虚拟区采用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结果】演播室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直播和录播效果达到国内先进融媒体演播室的技术水平,观众反馈很好。【结论】演播室不再需要大费周章去布景,虚拟布景存储到计算机中,可修改、可转移、可重复利用,使直播更加省时省钱,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探索虚拟主播的演化进路,分析在虚拟主播技术框架下人与媒介的主体间关系,为类人智能媒介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虚拟主播的演进路径,运用媒介研究的多重视角探讨虚拟主播主体性的特征、来源与发展趋势。[结果 ]虚拟主播在发展历程中显示出玩具的主体性、融合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以人格化、具身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的媒介特征。“人性化趋势”与“自反性递归”是虚拟主播媒介演进的一体两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与媒介主体性的互构。【结论】虚拟主播具有超越传统音视频媒介的能力,以及在新尺度下形构社会的可能性,是从人类从“视听域”进入下一个媒介域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产业链各环节的改进及其对产业链的价值再造,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产业链运行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以文献分析、实证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变动进行研究,并从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产业链的价值再造。【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有改进,同时提升了科技期刊产业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期刊产业链发展中应该做到切勿以“益”代劳,避免不正规收益,加强政府支持,才能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创新转型提供强大助力,推动传媒行业进入智媒时代。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人工智能与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用参考。【方法】描绘当前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从辅助信息采集的无人机、可实时发布的短视频、可完成撰稿的写作机器人、辅助新闻发布的虚拟主持人、把关审核信息的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为代表的沉浸式新闻六个方面,分析其相较传统新闻生产的创新点,以及生产力的强弱对比。【结果】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新闻感染力、解放新闻生产力、提高新闻时效性,推动新闻生产模式向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多元的方向发展。【结论】文章对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与转型有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县级融媒体塑造县域形象的可能性与有效路径,总结山东曹县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县域形象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方法】以山东菏泽曹县融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依据城市形象传播理论框架展开思考与分析[1],总结曹县建设“汉服原产地”这一县域形象所做的有效尝试。【结果】通过对曹县融媒体中心线上平台的内容生产、矩阵搭建、形象构造的路径与结果进行提炼,将县级融媒体服务于县域形象建设的重要路径总结为四点。【结论】对内强化利益相关者形象认知;对外强化城市形象营销;自身优化升级传播矩阵;全民共探县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剧本杀推理游戏深得青年群体青睐,并在其广泛参与中型构出一种新的趣缘社群。在新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究竟如何铺陈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对青年剧本杀网络社群进行学术考察。【结果】发现新媒介技术将青年的趣缘社群叙事从特定的时空结构中抽离,产生了“脱域”的虚拟体验场景;社群内部话语形成了文本意义盗猎与生产、仪式化与规范性行动,以及寻求游戏身份认同等的逻辑表征。【结论】以剧本杀为例所建构的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在为青年疗愈情感、丰富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仅引发了情感依赖,而且也在“游戏化”的梦境中异化了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亟待进行理性引导与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19.
【目的】AI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带给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巨大影响,自2022年年底以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高效强大的模仿创作能力刷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参与深度的认识。文章旨在分析AI绘图技术为新闻业带来的机遇、风险与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梳理AI绘图技术的运行原理和特征,从“虚拟在场”和“深度伪造”两个不同视角考察AI绘图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并从技术革命、媒介伦理、传媒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角度分析其中的风险和问题。【结果】根据AI绘图技术的逻辑特点,提出AI绘图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论】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推动AIGC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治理手段规范AIGC技术的开发使用行为,从而规避和解决其可能引发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5G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媒体终端日新月异。文章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出发,对移动端动画的发展及传播优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目的】研究其构建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关系的重要作用。【方法】提出了运用功能性动画形式嵌入界面设计的方法。旨在通过把握用户的实际需求,遵循功能性动画的设计原则前提下。【结果】运用移动端动画为移动端界面设计发挥更大的传播优势,提升用户体验;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介的优势。【结论】创作审美与功能兼备的动画设计产品,发展新媒体语境下移动端动画设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