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默言语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体现幽默效果。根据关联理论,英语幽默言语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行为,英语幽默言语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阐释过程,译者的责任主要是努力寻求原幽默言语的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实现幽默言语翻译的目的。根据Gut t提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策略,详细阐述了直接翻译的适用情况和补充法、转换法、功能翻译法、译出隐含法等间接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坦直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修辞手段含蓄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语言的间接性是造成英语听力理解的最大障碍。学习者往往对话语的"意义"和"所指"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良好关系。因此,如何辨析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正确解码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是理解话语含意的重要技能之一。文章试图借助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2009年12月四级短对话试题中的言外之意进行分析,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关系,以期对英语听力教学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王晓裴 《文教资料》2010,(34):30-31
幽默是一种言语交际,就其产生机制而言,它实际上是幽默言语会话含意的产生过程。因此,幽默言语的研究实质上是一个语用问题。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推导言语会话含意的全过程,揭示了言语理解的心理机制.从而对幽默言语有着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利用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有关2010南非世界杯的幽默言语进行分析.从而对幽默的产生、幽默言语的理解及其效果的实现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传统的对间接言语这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的认识,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在分析了语境的功能交际言语的特性及含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牛头不对马嘴”的语言现象其实质是在语境的保障下使含意内化于话语当中,这是一个含意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高考语句含意题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中选出很重要的句子,请说说它的含意(或问作者有什么用意,或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二是体会文章标题的含意。高考所选的句子一定是在"体会""品味"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即有"可考性"的句子。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隐含的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本文以王朔的小说作品为语料来源,旨在系统的描述其作品中隐含祈使句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隐含的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本文以王朔的小说作品为语料来源,旨在系统的描述其作品中隐含祈使句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8.
言语交际是有目的地通过语言完成若干行为的复杂的语用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的意图包括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并讨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的关系来分析日常会话中模糊语言的会话含意及其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9.
李晓军 《甘肃教育》2011,(23):89-89
一、听写训练的过程和特点 听写训练的过程可简单地表示为:外部语言(听力材料)一内部语言(含意)一外部言语(复述)。  相似文献   

10.
运用言语交际理论结合维吾尔语的实例,分析了无标记否定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关系,包括答语的无标记否定与量准则有关的会话含意否定;答语的无标记否定与质准则有关的会话含意否定;答语的无标记否定与关系准则有关的会话含意否定,最后对答语无标记否定表达方式的使用动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其归纳为:顾及对方面子的需要;表达情感的需要;提高言语趣味性,调节交际气氛。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开始重视间接言语现象的时候,就对它的产生提出了疑问,于是就有了"面子论"、"礼貌原则"等诸多理论的提出。从"得体"的角度来解释间接言语现象,分析"得体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可以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理解"得体"带来的言语美。  相似文献   

12.
吴金林 《文教资料》2011,(19):39-41
本文阐述了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和语用歧义,界定了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文中运用语用学知识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引起语用歧义所产生的语用功能,并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是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和方式准则,其语用用意也具有关联性。同时,还从关联理论和各种语境因素方面对准确认知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用意,成功实现言语交际,达到交际意图和目的做了解析,提出了可行的理解推理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何海英 《文教资料》2011,(17):22-23
招呼语是人们实施打招呼这一交际行为时所运用的语言。"饭吃了吗?"在汉民族中已经成为特定的招呼语。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属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本文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饭吃了吗?"这一言语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幽默话语分析:谈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当言语交际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听话人会结合当时的语境去推断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意”。本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幽默话语,从而帮助读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俄英汉语中的会话语句为研究语料,力图在语境、关联理论、交际对象等视角下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与类别阐述,从而深化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中,意境效果是通过一系列弱隐含的实现取得最佳关联而获得的言语的特殊效果.在意境效果的实现过程中,弱隐含、最佳关联和追加的认知努力三个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理解意境效果概念的基础上,还需深入理解意境效果与弱隐含、最佳关联和追加的认知努力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意境效果对语用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宁可"只带选定项("A")就能标记取舍句,但其舍弃项仍以"明示"、"蕴涵"或"隐含"方式存在。"宁可A"后之所以无舍弃项("B")照应,主要是为突显选定项("A")和减弱对比性而造成。"明示"和"蕴涵"舍弃项的"宁可A"句式可转换为"宁可A,也不B"句式,而"隐含"舍弃项的则不能。  相似文献   

18.
李勤 《文教资料》2006,(14):140-141
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了一个综述,并从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入手,说明话语的隐含意义都是语境决定的,语境制约着语力。文章还对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论间接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理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现有关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间接言语行为实例的分析,从社会心理规约和关联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其认知语用理据,以揭示关联理论框架下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是在对传统语用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我们了解言语,尤其是间接话语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间接话语比直接言语耗费更多的努力,根据关联理论应该产生更多的认识效果。因此分析解读间接话语可能得到的附加认识效果,可以加强对于间接话语意义的理解,促进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