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编辑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摄影学校的学生.这张照片摄于去年冬天,不经意间看到了这位老人,独自一人坐在街头,那种孤寂的情绪瞬间感染了我,也许当他坐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时,才能体会到一点温暖,才能觉得有人在陪伴他.看过往的行人他又作何感想呢?在拍摄时我有意留出周围的空间,在画面上产生空旷的效果,来表现老人的形单影只.请老师帮我点评一下,  相似文献   

2.
出口在哪里     
一篇日本小说,写一个探险者牺牲在山洞的一条地下河里,临终前他给儿子写了几句话,用羊皮纸包紧放进河里.几十年后他的儿子落到了这张纸条:"有时候,就算知道没有出口,我们也要尽力去寻找.  相似文献   

3.
不速之客的邀请:与画家朱屺瞻 1983年7月一个星期天。一位中年人汗淋淋、急匆匆在上海中心的成都北路问讯寻找,当他找到目的地,发现门户紧闭,只得在门上留了—张纸条:“老祁同志,我父亲找你。”便转身走了。这个“老祁同志”,是上海电视台摄影记者祁鸣。他晚上回家,看到留条,知道是画家朱屺瞻派人找他,以为有什么要事,所以赶紧去看望。原来是年已92岁的绘画大师朱屺瞻,应邀去美国出席他为旧金山新建的国际机场画的巨幅国画《葡萄》的揭幕典  相似文献   

4.
我所认识的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17日惊闻于鸣镝先生仙逝,很是惊讶,继而遗憾.惊讶的是,2005年10月还听我哥哥毛赣鸣说他去了一趟大连,并到于老先生的府上拜访了他,我还看到了他们在于家客厅拍摄的合影,看上去他是一个很健康的老人,一副斯斯文文的学者模样.  相似文献   

5.
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高士其同志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看到“四人帮”摧残文化科学事业感到非常痛心。但是,这位瘫痪的老人为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思想和毅力并没有“瘫痪”,当时尽管无处发表,他依然继续写作。1975年有一天,高士其坐着轮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大会,周恩来总理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向他问候。当时,高士其激动万分,心里虽有千言万语要向总理诉说,可他知道总理听不懂。于是,他向秘书高仰之口述,写出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敬爱的周总理:祝您健康!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周总理当场看了这几句话,随即举起这张纸条高声说:“高士其  相似文献   

6.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7.
看到家装设计师陆路的私奔体微博“各位亲友,我放弃一切,和流浪私奔了……”知道这个“二”人肯定是玩真的。在他的过往生活中,曾经放弃过妻儿和狗狗私奔,放弃过工作和摄影私奔。他已经在QQ群里找人收养他的狗,也曾在博客上透露过自己要流浪的“远方”,也许是非洲,也许是西藏。我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奔他家去劝阻。  相似文献   

8.
等待     
忆澜 《出版参考》2005,(1):13-13
我在街口等一位朋友,见离相约的时间还早,我便买了瓶饮料慢慢地喝着,打发着等待的时光。也许是有事耽搁,朋友久久不至。瓶子里也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小口。街上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我开始漫不经心地扫视着四周。我看到不远的街边坐着一位蓬头垢面的老人,身边搁着一个庞大的塑料袋,依稀可见里面装满了各样的瓶瓶罐罐,他正平静地看着我,就在我的目光快要离开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我总想着,什么时候得便去北京看看这位可敬的老人。当《新闻爱好者》杂志即将走到25周年的日子,而我,不日也将走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去看看他老人家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可是,当我打开电脑,想查一查有关他的一些资料时,看到的却是他老人家已经仙逝的消息。  相似文献   

10.
到路透社实习是我到英国当访问学者后产生的想法.在我还未进入路透时,要去实习的能源部门就知道有个叫Rong的新华社同行要来此实习.后来知道,我要实习的消息是路透人事部通过内部的系统向我所要去实习的部门通知的.  相似文献   

11.
许嘉璐 《出版史料》2008,(1):63-64,I0001,I0002,65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2.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13.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14.
记忆的停泊     
那年,去了趟大寨。 在这个不寻常的山村,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失掉记忆的老人,如何将自己的记忆停泊在历史的长河里;终于曲折地听到了一个失掉记忆的老人,如何去回溯他的不寻常的往事。 1995年春天,3月18日,我第一次踏进那个饱受历史风雨洗礼的山村——大寨。两扇斑驳陆离的大门里,三孔普普通通的砖窑下,生活着一对地地道道的老农。精神矍铄的女主人年近七旬,名字熟得很,叫宋立英,是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5日晚上9点50分,雷日科夫医生那天被审讯两次.一次是从下午1点10分到下午4点45分,还有一次是从晚上9点20分到凌晨1点45分.审讯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关于斯大林的死,我们不知道的其实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没人准确地知道他是如何死的.报纸上报道他死于脑溢血,而大约就在同一个时候,据说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跑进垂死的老人的房间大声叫嚷:"他们杀了我的父亲!这些杂种啊!"关于他的死亡的种种描述都是极其地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初冬,我从天津专程去探望恩师戴文葆先生.他在电话里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心慌,急急地赶去.一推开门,戴老正在笑眯眯地等着我.他高兴得很,两手推着我的双肩,硬把我按到客厅里的旧沙发正座上."这几天学校怎么样?"老人忙不迭地问.我知道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我们,每隔几天,总会有他的信或电话到天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老人家这个南开的特邀教授真是当到家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  相似文献   

17.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几天前,一位老人向我们反映临安山区某地滥伐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事件,再三叮嘱我们前去采访,临走时,他还特地加了一句:“那地方要翻好几座山,路不好走,你们女同志吃不消,派个男同志去吧。”几天后,当我和摄像记者翻山越岭完成了采访任务后,老人悄悄地跟我的同事说,这个女同志看看满文气,没想到真有一股蛮劲。是啊,没有一股蛮劲,怎么能做记者呢。观众看到的往往是电视记者手持话筒,在镜头前“挥斥方遒”的“潇洒”表象,实际上,记者生涯是由脑力的艰辛和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专题选择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是由知友王君提问而引起的。事情发生于1928年初,有一天王君找我,手里拿着一个纸条,同时恳切地问我道;“老友!你知道这句东西在《论语》里哪篇吗?”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的一天,一个叫李辉的老人打来电话,说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成员,现在手中有江苏省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档案资料,打算交给省档案馆。对于西南服务团,我一无所知。但在我的从业生涯中,这样主动找我们要交档案的情况并不多见。老人沧桑而又谦和的声音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尊敬和信任。于是,我与老人相约,第二天去看看。  相似文献   

20.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