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荠菜花     
前些时日去小姑家,小姑说去楼下转转,看小区绿化带里有没有荠菜花。我问干什么。她说:“明天是三月三,扯荠菜花回来煮鸡蛋吃。”我才想起是农历三月初三快到了。是呀,在我们老家,在那个遥远秀丽的小山村,有三月三用荠菜花煮鸡蛋吃不头疼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挖荠菜     
“龙龙,想吃荠菜不?明天我们挖荠菜去。”周末的晚上,妈妈坐在床前对我说。啊,荠菜,那清香、鲜美、可口的荠菜,我怎能不想吃呢?每年阳春三月,荠菜刚刚长出几片叶子,水灵灵的,清翠欲滴,又鲜又嫩。放到口里嚼一嚼,清凉凉、麻酥酥的,像吃了块薄荷糖,清爽宜口,沁人心脾……想起荠菜,我口头似乎仍余  相似文献   

3.
荠菜飘香     
“阳春三月三,野菜赛仙丹。”春天是挖野菜的最好时节,这些野菜生长在原野上、田埂边、沟渠畔,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儿时生活困难,一到春天母亲便挎上篮子,拿上小铲子带着我去挖野菜。荠菜是家乡最多的一种野菜,又叫地菜、清明草。清明之后,荠菜渐渐绽放出细小白色花。  相似文献   

4.
荠菜饺子     
早上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又做了荠菜饺子,让我拿回家给女儿吃。每次从母亲那儿拿回一袋袋荠菜饺子,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萦绕在心头,让我无法平静……我自幼体弱多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常做些荠菜素馅饺子给我补充营养。阳春三月,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挖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嫩嫩的荠菜,鲜绿绿的,菜地里、田埂上随处可见。母亲教我用小刀沿着荠菜的根部插下去,再轻轻一挑,一棵荠菜就挖出来了,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相似文献   

5.
爆笑超市     
<正>吃花生沐沐一边看电视一边剥花生吃,小姨在旁边看手机。沐沐:“小姨,把你的手拿过来。”小姨以为沐沐要给她花生吃,欣喜地把手伸过去。沐沐:“帮我把这些花生壳扔掉吧!”陪喝药的老爸明明咳嗽,医生检查之后说:“有点咳嗽,我给他开一瓶小儿止咳糖浆。”爸爸:“能开两瓶吗?”医生:“一瓶差不多就能好。”爸爸:“另一瓶是给我吃的。我喂孩子一勺,自己就得陪他喝一勺,不然他不喝。”  相似文献   

6.
×××同学问:《挖荠菜》的开头一段仅有一句话:“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这句话的含义和在全文中的作用,应该怎样理解? 答: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是这样的一次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张洁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她真心诚意地跟青年读者交流感情,诚挚地希望人们不要淡忘了过去,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她是通过“珍爱荠菜”来完成上述任务的。所以,文章一开头就满含深情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挖荠菜》的抒情技巧江西广昌驿前中学邱志民《挖荠菜》是一篇感情深沉的优美散文。假如把这篇散文比作一支乐曲,那么,“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则是这支乐曲的主旋律,统摄全篇,贯穿始终。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荠菜的深厚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直接...  相似文献   

8.
记不得是哪位外国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未尝过艰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张洁的散文《挖荠菜》,其实“挖掘”的也是关于苦难的话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作品呢 ?是她痛感自己的孩子们不能理解她对荠菜的那份“特殊感情”,对荠菜表现出了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而卑微的荠菜却维系着她全部的童年,浓缩着她童年的苦难。在“一片饥饿”的年代里,她因饿而“馋”,吃遍了所有能下咽的东西,经受了身体上、心灵上的种种磨难。而正是野地里的荠菜,缓解了她的饥饿…  相似文献   

9.
《挖荠菜》的随想山东省泰安师范附中李卫东选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的《挖荠菜》,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女作家张洁作为旧社会的过来人,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文章开篇即点题:“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接着便宕开一笔,先从“馋...  相似文献   

10.
教《挖荠菜》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郊外结合课挖了一回荠菜,吃了一回荠菜。那景那情、那滋那味,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正开学两周后,班上转入一名新生——小军。初次见面小军沉默而胆怯,按惯例我先与家长交谈,才知她是孩子小姨,目前由她负责管理孩子。因孩子父母已在南方打工多年,就托在城里做生意的小姨监护读高中,但他小姨说:"自己孩子也小、生意又忙,小军就全靠班主任了,她也会全力配合班主任工作,只要让孩子安全读完高中就行"。听了这些话,我只好收下小军。  相似文献   

12.
小妹最近换了一台新车,我把这个消息告诉7岁的小女儿,她惊喜地说:"小姨又换车啊,真幸福."接着她丧气地说:"小姨开超市挣大钱,换新车,姐姐比不上妹妹."我开始没回过神来,待细细品味她的话后,突然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孩子这么小,就已经有攀比心理了,而且,她单凭我的钱比妹妹少就断定我过得没有她小姨幸福.  相似文献   

13.
无论我干什么,四岁的女儿都要来凑热闹,搅得我于不了活。一次,我狠狠地训斥了她,没想到她哭得很伤心,弄得我也心神不安,只好放下手里的活去哄她。后来我想,孩子想参加劳动是一件好事,应该适当地引导,满足她的劳动愿望。春天,我在自家小园子里种土豆。我用铁锹挖坑,女儿抓住铁锹把也要和我一起挖,就这样两人握着锹把一起挖真是别扭极了。我对女儿说:“敏敏,你看两个人挖坑太慢,你自己挖吧,我往坑里种土豆。”她高兴地说:“行。”她挖得很起劲,但毕竟人小,铁锹重,她  相似文献   

14.
杨明玲 《山东教育》2005,(28):36-36
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春天来了,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告诉学生周六将带着他们到田野里去挖荠菜,不过我没有说要写作文,全班学生几乎同时欢呼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学校里要求我们举行一次电话采访活动,采访什么呢?冰冰是三年级的学生,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你知道她是怎么写好作文的吗?嘿,这里可有一个小秘密:她说,每次写作文前都要电话"采访"一下她那个在报社做编辑的小姨,让小姨传授绝招。瞧,这会儿她又拿着第五册基础训练8的作文要求开始电话"采访"小姨了。冰冰:喂,是小姨吗?我是冰冰呀。小姨:哦,是冰冰呀,你好啊!有什么事吗?冰冰:我们又要写一篇作文了,请您给我指导一下。  相似文献   

16.
我结识了县城里的一位初中教师,她在讲台上站了32年,同时也做了32年班主任。岁月不饶人,她的脸上已刻着几条很深的纹路,并且头发也花白了。50出头,快要退休了。有一天,我去拜访他,正是农历三月三,夕阳西下,余霞满天。运动场的西北角上,她要用荠菜煮出61...  相似文献   

17.
挖荠菜     
常听奶奶讲起过去闹灾荒时吃过野菜,那对我来说是遥远的事了。说实话,如果不是实在没吃的,谁愿意吃野菜呀!可如今的我就爱吃一种野菜——荠菜。吃荠菜的乐趣不仅在吃的时候品它的味道,还在寻找它时经历的“艰辛”。要挖荠菜,就要知道它的特征:锯齿状窄长的叶,白白细长散发着清香味的根。只要这些都符合,那就没错。大人挖荠菜,不一会儿,就会累得腰酸背痛。可我并没有这种感觉,我认为寻找荠菜就像  相似文献   

18.
黄珊同学问:课文题为“挖荠菜”,为何不直接描写挖荠菜的情景,而要写“馋丫头”的故事呢?女作宗张洁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文章开篇即点题:“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接着便宕开一笔先从“馋”字写起,为下文  相似文献   

19.
<正>"小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由于"我"的近水楼台,小姨往往是介于"我"与"父辈"之间的曲径,一扇可以打开通向幽秘人生的窄门。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的"小姨"是日本少女多鹤在生存险境之下不得不虚构为朱小环"妹妹",孩子们的小姨,作者由此呈现出她们姐妹的沧桑命运。小岸的《唐娜阿姨》也是"我"的小姨,小姨为自己虚构的爱情令人唏嘘不已,梦想版的唐娜姨妈成全了现实中的"我","我"也在爱中学会了守护爱。而黄咏梅的"小姨"指向更为明确,她就是70后的一个女性代表,一个精神上高贵独立、追求自由、孩子般纯真古怪的个体却成了时代不合时宜的弱者,她抓住了理想主义的尾巴却  相似文献   

20.
一、作者和作品意义张洁是四人帮粉碎之后,崭露头角的中年女作家。《挖荠菜》是她从1978年发表第一篇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发表的第六篇作品。她的作品,有人评价说,“具有近似于音乐和抒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