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课《古诗三首》时 ,对《暮江吟》甚为喜爱 ,吟读之中仿佛看到深秋江边从日落到夜晚的景色 :那蒙夕阳厚爱而变得红光闪闪的江面 ,那弯弯的金色的月儿 ,那在草尖跳舞的露珠。这迷人的景色在脑海中转呀转的。“让学生画出这迷人的景色 ,把诗和画结合起来 ,受到美的教育。”我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我决定试一试 ,立刻调整教案 ,把绘画与体会诗意融为一体。  教学中 ,我先按常规教学方法让学生解题目、知作者、读古诗、析字句、说诗意 ;接着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两幅图 ,并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画 :一个根据前两句诗画图 ,…  相似文献   

2.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根据训练重点和高年级阅读要求,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为此,本课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进行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选用了王冕的一首诗《墨梅》,下面的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所表现的应该和画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我家洗砚池边树”。“墨梅”作为诗的题目是这棵树的称谓。而下面对题目的注释是“水墨画的梅花”,意思变成了诗写的是画上的梅花,有些不妥。那么这个“墨梅”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淡墨色的梅花”,这从诗的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棵梅树开的花有些奇异,呈淡墨色。注释③延续了注释①的错误,把“淡墨”说成“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相似文献   

4.
“画写法”,是读书的重要方法之一。“画”,是指把文章的重点或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勾画出来;“写”是指把一篇文章的要点及自已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的感受,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在书的空白处。学生通过读书的画写,可以较快掌握文章的内容,把握知识重点,撷取书中精华。  相似文献   

5.
徐健 《考试周刊》2010,(5):63-64
“诗中有画”是某些诗评家笔下包评百诗的“万灵丹”。诚然,诗与画有相通之处,却也有诗意难用画意表达的情况。一首诗,必须具备三要素,即空间、场面、描写,才能诗中有画,如果是时间、过程,叙述、诗情与画意则难以相通,就不可套以“诗中有画”的框架。这是我们欣赏诗词时必须了解的一点常识。  相似文献   

6.
唐诗《小儿垂钓》是一首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佳作。吟诵全诗,一个天真烂熳,专心垂钓的小孩跃然眼前。这首古诗,在结构和用词上都与现代口语有较大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一、借助插图感知诗意1.破题。①图上画了几个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②小孩在做什么?(钓鱼)③教师讲解:“小孩”也称“小儿”,“钓鱼”也可说成“垂钓”。这首诗是写一个小孩钓鱼的事。板书课题:小儿垂钓。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这首诗讲些什么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7.
请小朋友读一读古诗《江上渔者》:小朋友 发现 了吗 ?诗里 藏 着两 组 反义 词 呢,它 们 是( )和( ),()和( )。在这首诗里,“往、但、鱼 、美、君、看、里”这 7 个 字都是“横画多”的字。怎样写好横画多 的字呢?写好横 画,首 先要 做到 每一 笔横画 之间 的距 离差 不多 都相等,这可以 让我 们写 出的 字具 有“匀称 美”。另 外还要 注意 一些什么呢? 看 上面 ,写 下面 。写 竖 的 时 候 ,看 着前 1. 两横 之间的 空白 来写 ,让竖 的下 半截 和上半 截…  相似文献   

8.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9.
一、以“境”唤起学习兴趣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近文本。如在教学占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每句诗中表现的各种不同色彩,然后边交流每句诗边逐句用投影出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叠合成一幅深秋山间美图。学生亲眼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0.
《蟋蟀的住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的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根据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过程写得具体,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为此,本课可以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进行教学。一、画一画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画出蟋蟀住宅图,然后进行交流。1.反复阅读课文,画…  相似文献   

11.
【案例描述】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正待进行下一个环节时,有个乔小雪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作者描写的是清晨的景,可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夜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大…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教材几乎每课练习中,都要求对精美词、句、段进行赏析和理解,而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则加强了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储备力度。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读一读,写一写”列出来的不仅是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还有常见的表现力强的优美词语,这就有别于旧教材预习提示中的生字词。因此,简单的注音和抄写是不能达到字词教学的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一课》(第49页)中,将“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中的“画‘杠子’”注释为: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原小说意思相悖。粗看该处注释,似乎是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写出来的字不像字,而像一些“杠子”,还真能说得过去。但只要把它与该处课文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该注释的不合理来。将该注释的被注部分与注释部分加以压缩,即为:画“杠子”指写字。照此注释,“杠子”就是“字”。请参看该处课文,看这里的“杠子”是不是字?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相似文献   

14.
通常小学低年级美术课,老师一般局限于学生作画,掌握临摹、简笔画、添画、记忆画的技巧。学生只知机械地照画,缺乏对所画内容的理解,他们的想象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既教给学生绘画的技巧,又采取“画配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画配诗”的方法,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儿童诗的形式,穿插于美术教学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和审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临摹《公鸡》时,我先示范,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公鸡,并教给学生自编的一首儿童  相似文献   

15.
一、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①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后简单自评。②要求学生从课题到注释读一读,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使学生对诗的内容在脑中有一幅诗人独自一人漫步江边花丛赏花的艨胧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如:第一句的“满”字,第二句的“压”字。“满”字是概括说明花之多。“压”则是花之多的具  相似文献   

16.
【习作要求】今天,我们来为别人画一张像,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他的外貌、性格、爱好外,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仔细审题】之前,我们已经有过"给自己画一张像,然后写篇作文"的经历。这次,依然是画一画,写一写,只不过画和写的对象换成了别人。画之  相似文献   

17.
画诗     
《渔歌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宁静、悠然的江南水乡渔歌图。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山水风光的情趣。同学们都很喜欢。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像当时描写的景象。孩子们大胆想像,畅所欲言。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很喜欢这首诗,我能不能把它画下来?”听到孩子这富有创意的话语,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大好时机来尝试一下,充分展示孩子们的智慧呢。想到这里,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到黑板上展示吧。”他边说边画,高山、流水、白鹭、桃花、鳜鱼,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老翁,在蒙蒙细雨中悠闲地垂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其他…  相似文献   

18.
北图藏敦煌写卷7677V《方言诗一首》中出现了不少难以索解的俗字和俗语,导致学界对该诗的性质和诗意主旨的理解出现较大偏差。本文在考辨诗句中"■吓"、"■■"、"迗迆"、"■迌"等语义所指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句进行解读,阐发诗意主旨,认为该诗寄寓了诗人退隐遁世之情,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看来很简单,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所以只有首先理解诗意,才能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去把握呢?一、解诗题古人讲:“题”是额也、‘泪”是眼睛。任何诗文都有题目,古诗也是一样,诗题往往带有总纲的意思,所以,无论讲解哪首诗,首先得解题。如《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人名,“安西”是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使”是“赴”的意思。那么从题目可以看这是友人送元二到安西去写的一首送别诗了,既然知道是送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