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2.
想读这样一本书张永胜想读这样一本书,一本当代人为古今中外名著“挑刺”的书,不是闲谈时吹毛求疵有所谈资,而是不把读书仅当消遣的自然需求,文学艺术同其他科学一样,总是在总结、吸收、扬弃、超越前人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欲想超越,必先明白扬...  相似文献   

3.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有的书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透,有的人也是这样,会让你觉得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片风景、一本书和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止庵 《中国编辑》2004,(4):28-29
一本书畅销,本身并不是普通读者读或不读这本书的理由。对读者来说,读书纯属一己之事,自有取舍标准;即便与别人所读相同,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读书不是凑热闹,所以无所谓“畅”,只要“销”就行了。  相似文献   

5.
胡平 《出版参考》2007,(3):10-10
中国目前是个半数人不读书的国度,幸好,算下来还有六亿多人读书。这六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书。看起来不少,而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45本以上,这样比起来,就令人惭愧了,是我们而不是美国以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著称。  相似文献   

6.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7.
我时常这样想,如果小时候祖父辈没有帮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等到他感觉读书的重要性时才去读,那很可能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读书。像我这年纪的人,最好的读书时间,基本上都被"文革"给荒废了。小学时还能  相似文献   

8.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倡读书要“从薄到厚”,然后再“从厚到薄”。读一本书,一深入下去,就会发现涉及的问题相当多,这样,越读就越“厚”了,大大超过书页上陈述文字的容量。一旦经过冥思苦想,弄清了问题的原委、相互联系,从庞杂纷繁的材料中找出主线,提纲挈领地把握住全书的内容,这时,书就从“厚”返回到“薄”。  相似文献   

12.
正推荐理由每一次接触一本好书,都会很激动。比如《万历十五年》,第一本读破了之后,又买了一本。不知是胶订的不牢固,还是我读书时用力过猛。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有种舍不得读的感觉。读一读,放一放,比对待美食还要柔软。也因这本书,认识了三联书店。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13.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4.
我唯一能自吹的地方,就是本人在互联网里可能犯的错最多,挨的骂最多,然后也经历了很多失败,所以这样才有一些真实的感受。建议大家把《定位》和《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这几本书放在身边反复读。你经历得越多,对这几本书的体会就越深。我过去几年经常翻看,每次都有新的心得。所以希望大家还是少花点时间刷微博,多花点时间读书。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图书     
《全国新书目》2010,(14):161-162
读书指南;国学其实很有趣儿;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中华经典诵读导引;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次有关这个国家民众阅读习惯的调查,西蒙·詹金斯向我报告了一些好消息。英国人并非象那些悲观失望的出版商和书商所预测过的那样,他们看起来还是挺喜欢读书的。受《星期天时报》的特别委托由市场和用户调查国际组织(MORI)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1987年占英国人口56%的人都属于经常读书的人——一本书要读“十余遍”,只有17%的人声称去年他们一本书也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十多位中国企业家以及传媒负责人,假座河北怀来容辰葡萄庄园,就《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从这本书引申开来,议论了企业家读书以及经营之道的-些话题,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发如下,以飨读者。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加入到读书行列中来,营造一个认真读斗、勤于思考的氛围。并希望读书之所得以及对所读之书的评论写成文章,惠赐本刊。  相似文献   

18.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9.
李劲松 《出版参考》2009,(17):32-32
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近日,他的特色书评集《读家秘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引发业内关注。据已经读过这本书的业内人士讲,不但大众读者,业内的出版人、发行人也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它通俗的切人视角对图书的宣传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近日,他的特色书评集<读家秘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引发业内关注.据已经读过这本书的业内人士讲,不但大众读者,业内的出版人、发行人也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它通俗的切入视角对图书的宣传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