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湖南教育》2004,(16):30-30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倘若我们使其与培养审美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课  相似文献   

2.
姚明 《新高考》2008,(12):13-13
结构层次体现作者的逻辑思路,叶圣陶先生对此说过一句极有名的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结构层次体现事物的等级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差异性的表现,是作者思维条理的外在表现,是文章学普遍承认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那么,读文章呢,就要着力找出这种“关系”,这种“内部的联系”,才能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而这种“内部的联系”,作者的思路,也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是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5.
遵路与探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每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很重要的,循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内容,才会透彻、深刻。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开动脑筋,对课文融会贯通,理解作者的思路,那正是教学目的之所求。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一、自学中摸索思路学生的自学,教师要加以引导,给予指点。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提出了读、查、划、想的自学要求。这阶段,只要求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当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学习惯  相似文献   

6.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运动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研究问题,用辩证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就成为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题目千变万化,已知和未知之间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在指导学生研究数学问题时,要积极引导他们运用联系转化观、对立统一观、运动变化观来分析问题,探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这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1 运用联系转化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启示我们,宇宙间每一事物与周围事物都是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事物内…  相似文献   

7.
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之前就有一条明晰的思维线索,而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也要寻找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作过论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作者思路清晰——皂荚树形象“大”、作用“大”。若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大”——“遵路”,就能领会学生“识”文章之“斯真”,进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留心周围事物。一、紧扣“形象大”学会观察法  相似文献   

8.
学生说话作文往往东一句西一句,言之无序,杂乱无章,简言之,思路不清。因之,要解决学生说话作文的结构清晰问题,首先就得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叶圣陶同志有诗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  相似文献   

9.
人蛛大战     
“啊!蜘蛛!大蜘蛛!”我们家这场人蛛大战从这一声尖叫中拉开了序幕。 晚上,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厨房里传来一声尖叫,我听见喊叫声后,赶紧跑进厨房想看个究竟。原来,妈妈在厨房里看见一只八脚大蜘蛛。  相似文献   

10.
一、恰当使用录音 ,解决用言语难以表述的问题《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 ,诗的第一节写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在讲这一节时 ,学生一读完 ,我们就提问 :“为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学生答 :“因为瀑布的声音非常大。”但瀑布声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有多大 ,还是不清楚。我们接着说 :“让我们来听瀑布的声音 ,再想一想它像什么?”然后放录音 ,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啊 ,原来是这样的!这么大 ,这么有气势 ,这声音到底像什么?学生会利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未读先思,悟写启读就是一种“遵路”“入境”的逆向导读法。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能作读习惯为目的,一反传统的先读后仿的套路,对将要阅读的文章或段落,先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或立意为契机,想想:要我写,写什么,  相似文献   

12.
讲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瀑布的特点,去发现美。1.领略音响美。抓住“还没看见”和“先听见”来理解作者的观察点在远处,这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既符合客观,又宜于表现瀑布的音响  相似文献   

13.
作文评分标准关于“深刻”共有三个评分点: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表象、局部,深入探究它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根本属性。“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独到而辩证,使人读后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又如:《暮江吟》一诗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两句中的“可怜”一词,我就采取指导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前一句中的“可怜”是可爱;后一句中的“可怜”是讲这个小女孩的处境值得怜悯。 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好途径。它能够收到点燃学生心中一盏“灯”,照亮学生眼前一条“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析词品句欣赏文章语言美时,往往只注意形容词、动词的美妙之处,而视量词为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不予理睬。其实不然,小语课文多数出自大家手笔,那些经过艺术大师们精心选用的量词也同样具有诱人的美感。不妨举几例说来。其一,形体美。《梅雨潭》里有这样一句:“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景致是作者在山边远距离仰视梅雨瀑布,又因为瀑布两边是黑边儿,所以,看上去  相似文献   

16.
一、同认识事物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客观事物有其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感知。但是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往往是抽象的,让学生难以理解,因而也就难于体会作者运用的意图所在。教学时若能同生活经验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就可能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和培养学生词句的品析能力。如《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绿色的办公室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联系洗澡时的情形和感受,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沐浴”一词在文中是指“绿色的办公室”安宁、舒适地浸在清晨阳光的照射和润泽之中,享受着晨光的…  相似文献   

17.
“有限”与“无限”既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又是事物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仅具备小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同时“无限”作为“有限”的对立面。没有“有限”的事物那么具体、形象、直观,而以抽象、想象为特征;使这一概念成为小学数学的难点。但事物总是辩证的,我们可从“数”与“形”“有限的”形式孕伏、发展到“无限的”形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其内涵,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辩证思维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用《语文教学二十韵》总结了他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其中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两句。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对这两句话作了阐释:“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思路就是文章的脉络。只有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G·玻利亚说:“在教学中,才智就是做问题.”解题教学不仅旨在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而且更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会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当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忽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运动的和寻求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用辩证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能使学习和研究问题更加深入,更加触及数学的本质,它既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辩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生动体现.因此,在指导学生研究数学问题时,要积极地引导他们用联系转化观、对立统一观、运动变化观…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作者透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 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以及重点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写作目的的集中概括。因此,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句,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一夜的工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以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等关键句子,并通过分析“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