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器物内的铭文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唯一有关武王伐纣的第一手出土文献史料.因此,自从发现以来,利簋铭文一直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各家对铭文中的关键字"岁鼎"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为了更好的理解铭文,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方鼎,过去习惯称之为“司母戊”鼎.该鼎通高133、器口长110、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见.有关青铜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方鼎的.但是,由于对方鼎上面的铭文(见图1)的释读存在着分歧,以致对这一方鼎的定名,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方鼎铭文的释读,就目前所见,主要有“司母戊”、“后母戊”、“(女后)戊”三种意见,我则认为应以读作“母后戊”为宜.兹述之如下:“司母戊”是最早流行的读法,由于对“司”字的含义长期来解释不清,铭文的含义一直未能明了,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母戊”与“(女后)戊”都是在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后,学者们联系该墓所出器物上的“妇好”“司母辛”等铭文、墓主的身分、并结合殷墟卜辞的内容和古文字形体正反每无区别的规律提出来的.读“司”为“后”,明确了器主的王后身分,使得一系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铭文释读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读法在近年来一直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舀鼎是闻名中外的西周巨器.此鼎出土的时期与地层未得明确,传说清人毕沅在陕西最初购得此器.①清代许多学者对舀鼎曾作过详略不等的评论与考释.建国以来,多数学者推崇郭沫若同志考释舀鼎,论者认为"郭老在鼎中发现西周存在奴隶制的证据."有的论者用很多篇页对舀鼎作综合研究.亦沿袭郭老考释舀鼎的基本观点.认为铭文记载,"公开买卖奴隶人口,必是当时还实行着奴隶制度的."②近几年,有的学者对舀鼎铭文再推敲而另立新说,不同意郭老认为西周有奴隶"买卖,五个奴隶价格为匹马束丝".提出舀鼎所载的"五夫"是"农奴的甿,"他们是"曶(舀)属下?在'野'的禄田中耕作的甿".③  相似文献   

4.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附近出土。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千克。鼎外观庄重大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从铸痕观察,司母戊鼎是用20块陶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外,鼎身其  相似文献   

5.
中山国简说     
以前我们对中国知道得很少,文献资料既不完整又不系统.汉朝刘向在编订《战国策》时,著录《中山策》九章,但对中山王的世系和名号也没讲清楚;司马迁《史记》中写了周、秦本纪和宋、卫、燕、楚、赵、魏、韩、齐诸世家,唯独缺中山国.不久前,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刻有长篇铭文的铁足大铜鼎、夔龙饰铜方壶、铜园壶及兆域图铜板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下面准备就中山国历史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厅 《文教资料》2013,(32):43-44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战国时期的申山王墓葬群和灵寿故城遗址被次第发掘,其出土器物繁多、华美,让史学界震惊不已。特别是闻名于世的“中山三器”,器表遍布隽秀的铭文,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战国金文展现于世人。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暑铁足大铜鼎”(下称大鼎)铭文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铜器铭文申字数较多的,为有关中山国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鼎铭文“史”(隶定为“吴”或“欠”)当释读为“咎”。它的存在,同时揭示出《礼》与《易》的文化影响在当时不仅兴盛于华夏诸国。还流转于夷狄之邦。  相似文献   

7.
仁·智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偶、亲密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从人、二。”仁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金文中才有,最早出现于中山王鼎。从中山王鼎的字形来看,应当是两人并列同坐,相与存问,意示亲敬。与《说文》的义相合。  相似文献   

8.
宁夏出土文献有图录型成果出版,个案研究多集中于唐及唐以前出土文献,清朝出土石刻文献研究还很薄弱.学界对本碑研究尚属空白.志主秦氏系湖广提军俞益谟副室,其赠号当从其子俞汝亮之官品而定.铭文为其子俞汝亮所撰.秦氏墓志的出土,为研究俞益谟生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的29件铜鼎,依铭文和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六种七式,其中前一种为实用器,后五种为明器。通过对其形制铭文的研究,确定其铸造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对当时的用鼎制度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初,在陕西省眉县发现了一处西周窖藏,出土了27件青铜器,每件都带有铭文。其中《徕盘》铭文最长,上面记有11代12王周王世系、8代西周贵族单氏世系,这是迄今为止仅见的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记录,在先秦史学、先秦考古学、古文字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师旂鼎铭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战时违抗军命罪,作为军法判例,它可以反映出当时军法审判的一些程序,我们在对铭文进行集释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军法审判的程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军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白鹤梁题刻研究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多角度系统考察,可以为白鹤梁文物保护,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本文就近三十年学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作了整理与归纳,并就研究现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是我国浩如烟海的石刻文献的一部分,自宋代以来,石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日盛,其中以清代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发展史上今文字阶段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上承汉隶揩化,下启唐宋楷书的定形,研究价值相当重要。梳理此时期石刻文献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订讹类编》目前主要通行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卷三重文号研究条存在较大龃龉且都有疏漏,非《订讹类编》本来面貌。此条当代研究与引用较多,但多数研究者对版本中存在的问题未予指出,影响到结论的价值,有的研究者甚至由于未注意到版本中存在的问题而得出了十分不科学的结论。此条标题应作"重字不可作:",而内容中重文标记既反映了古人的书写习惯,也反映了著者得出认识的重要根由,宜从嘉业堂丛书本作"二"。  相似文献   

15.
大学士揭傒斯笔下的武当山不仅是元代武当山古代建筑和全国著名道场的记载,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传播的重要碑文.  相似文献   

16.
汉魏南北朝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在语言上它也有着不同于传世文献的独特内容、形式及价值。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阐释其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希望能为汉语词汇学、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化身,其碑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若要认识西南联大,最好从该碑文入手。但今人已难读懂该碑文了,有鉴于此,文章对碑文作了注释和评析。  相似文献   

18.
《清故太常寺卿袁忠节公神道碑铭》是新近发现的一篇陈三立的佚文,系陈三立于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935—1936)间为袁昶所作,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仅是庚子事变研究的新材料,也为探讨陈三立晚年的思想发展与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大唐龙兴观灯台颂并序》石刻是一件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青州州县官员集体尊崇道佛二教事迹的珍贵历史文物,具有补史之缺、证史之实、纠史之谬的重要历史价值。从石刻出土地点发现了唐代青州龙兴观遗址,填补了青州道教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20.
鹤壁金山寺蒙汉圣旨碑未见著录于同类碑拓的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碑文中八思巴蒙古文的汉译白话部分,与罗贯中<水浒全传>中的语言方言特色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考证罗贯中籍贯及<水浒全传>的语言特色提供了新资料,拓展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