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借助引言 ,说明特点“同学们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知道 ,地球在结构上有一显著特点 ,这就是圈层构造 ,即从地心向外 ,可以把地球分成若干同心圈层。如以地球表面为界 ,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又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前面学过地球的外部圈层 ,本节再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师一边讲述 ,一边板书 (附后 ) ,既说明了地球的圈层构造特点 ,又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圈层构造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二、巧设比喻 ,突破难点本节涉及地质学概念多 ,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一、初中生地图意识培养的迫切性 1.新课标对初中生地图意识要求高、挑战大据统计,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与地图知识和技能直接相关或利用地图进行学习的内容有44项,占内容标准总项目数的42.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等。这些要求都依赖于地图教学,将地理知识有效地附在图上,将大量地图在较短时间有效地讲授、传递,着力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图文化呈现。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编写的2019版地理教材在知识呈现方面更加专业和科学,体现出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的前沿性。文章以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圈层结构”中“莫霍界面和地壳”相关内容为例,并结合国外地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深入分析和研究了不同版本地理教材在知识描述上的差异,进而可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地球的内部圈层]难点的突破卢前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节教材有两个难点:一是地幔,学生搞不清地幔物质成分、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二是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学生对三者位置、圈层划周容易混淆,并导致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分不清。前者是由教材分析确定的,后者是...  相似文献   

10.
文科综合高考大纲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有“地轴、纬度”、“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难点内容,涉及高深的天文知识,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中对该知识的拓展深度极难把握。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应用数学上“无穷远”的简单原理,将上述难点内容轻易突破。  相似文献   

11.
文科综合高考大纲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有“地轴、纬度”、“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难点内容,涉及高深的天文知识,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中对该知识的拓展深度极难把握。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应用数学上“无穷远”的简单原理,将上述难点内容轻易突破。  相似文献   

12.
秦晋 《地理教育》1997,(6):23-23
东南亚是亚洲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九义”地理教材中趣味知识最丰富的一章,为提高教学兴趣,笔者将教学中趣味知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初中地理中“时区和日界线”一节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老师不易讲清楚,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笔者在讲授师专地理系的地球概论这门课时,也遇到了这一难题。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推敲,对初一地理中“时区和日界线”一节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广大地理同仁参考。 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初中学生难于掌握“时区和日界线”一节的内容的原因有五个: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昼夜长短变化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单元《人类认识的宇宙》第5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和图表来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图胜千言     
章玲 《地理教育》2009,(4):67-67
1.以图释文.直观简洁 中学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内容面广量大,枯燥难学,而在教学中引入图表直观教学,就会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觉记忆等。如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一节中的“洋流”,是该节的重点及难点。洋流多而且分布复杂,加之书本中的文字叙述冗长,造成学生理解困难。针对以上情况,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依据、二个不连续面、三个圈层、四个重要数据、五个不同”.用它来总结深文或用于复习.可帮助记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在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教材“活动”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极大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明显转变了地理教与学的方式.本文就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进行简要分析,文中“活动”指教材中除地图系统和正文以外的部分,即人教版中用浅背景色标明、以栏目形式出现的内容都是“活动”,包括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以及问题研究.本“活动”分析具体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的“活动”,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三种形式.一、读图思考的运用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已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图表的思维训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本节教材中读图思考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结合思考题,由学生归纳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此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达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教材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曹元 《地理教育》2014,(10):14-15
正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分析
  “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作为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的开篇,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前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笔者10年的一线教学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就是本节,那么如何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本文通过对教学的分析,从图像剖析的角度,对本节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