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 mm和1000~1100 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矿山废弃地产流及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的控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产流的关键因子,在大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径流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降雨历时是影响各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关键因子,各植被类型产流量各不相同;径流量大小与植被总盖度、土壤总孔隙、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地表凋落物厚度及重量呈负相关;各植被类型总径流量次序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矿区现有植被类型均能对降雨径流取到较强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2.
依据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 200~1 300mm和1 000~1 100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磷矿开采废弃地与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土壤营养盐氟化物随径流流失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氟化物流失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TP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F-随径流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F-随径流的流失量取到较强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
在对水黄公路边坡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熵权CWAA算子对三个周期植被的数据指标综合属性值进行排序,分析植被演替的方向。结果显示三个周期内的植被变化不大,一方面说明演替方向是从草类植被向灌木植被演替,最后形成了灌草结合的稳定群落,另一方面说明此边坡已经稳定,该研究为贵州公路的边坡的养护和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唐山山区植物群落的外貌、组成与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唐山山区自然植物群落主要有油松群落、油松-胡枝子群落、油松-绣线菊群落、油松-荆条群落、蒙古栎群落、辽东栎群落、麻栎群落、三裂绣线菊灌丛、荆条灌丛、小叶鼠李灌丛等10个类型,典型自然植被为松栎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井工开采造成土体坍塌,产生地表裂缝,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土壤酶活性降低、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土壤沙化、植被死亡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剖析近年来煤炭地下开采对西部风沙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植被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机制,提出塌陷区土壤环境破坏的修复措施。指出今后的研究应集中于采煤塌陷区土壤质量的恢复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方面,为中国西部风沙区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选取云南石林不同石漠化发展状况的密枝林、白龙潭村、芝云洞、白龙潭天窗4个样地,对其进行植被群落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以轻度石漠化为代表的密枝林原生性植被群落结构复杂,抗旱能力强;而重度石漠化地点的白龙潭天窗植被结构单一,退化严重.从样地的调查情况分析,在选择区域植被恢复时,主要应遵循原生性、乡土植被,乔灌木多样性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大方县退耕还林前后植被恢复变化状况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以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平台,对该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不同坡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2000年,2010年低等盖度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中等盖度以上的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增加;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园地,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以上坡度范围林地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8.67%提高到2010年的25.85%;大方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了0.044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大方县退耕还林前后植被恢复变化状况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以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平台,对该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不同坡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2000年,2010年低等盖度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中等盖度以上的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增加;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园地,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以上坡度范围林地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8.67%提高到2010年的25.85%;大方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了0.044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根据75年前形成的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下更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出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是以立地条件主要因子而转移,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是立地条件综合反映,镶嵌在原始林内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下目的树种红松、云杉、冷杉及伴生树种色木、椴树天然更新呈明显优势,是天然次生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的关键指标。本文目的是为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适地适树进行人工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赤泥堆场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场所,是一种特殊的退化生态系统。选取华北地区3个典型赤泥堆场,开展植被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赤泥堆放20年后,出现先锋植物入侵现象。调查区域仅25种植物,隶属10科22属,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占植物物种数的52%;草本植物占植物物种数的88%,其中一年生植物占物种数的56%;赤泥堆场植被稀疏、单位面积物种极少、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群落组成和结构简单,植物群落类型主要为虎尾草+狗牙根群落、虫实+狗尾草群落。狗牙根具有生长快、分布广、耐盐碱、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作为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先锋物种。研究结果为赤泥堆场生态修复和耐性植物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于辽河铁岭段构建河岸植被缓冲带,设置了杞柳、水蜡、紫穗槐、刺槐、草本和农田撂荒地6种植被带,对不同植被缓冲带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辽河保护区内河岸带土壤pH值总体呈中性,刺槐地的土壤pH值最高,属于弱碱性土壤,农田地的土壤pH值最低,属于弱酸性土壤。杞柳、水蜡植被带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和碱解氮以及全磷和速效磷相对较高,土壤容重较小;水蜡、刺槐植被带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相对较高;与其他几种植被恢复模式相比,草本地和农田地的土壤容重相对较大,且土壤养分指标基本偏低。2)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含水率和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氮、磷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水蜡、杞柳植被带土壤质量相对较高;自然草本和农田撂荒地土壤质量较低,说明杞柳、水蜡灌木林对于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具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生态位空间理论在森林群落不同类型的论证以及利用群落中种的现实重要性关系的测定,阐明群落的生态位(及资源)是如何划分的,进而探究其内部结构及其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城市河岸带夏季土壤表层5 cm温度(以下简称土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并据此分析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域内土温发生波动的因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土温可在多个时间尺度域上变化,具有5个时间特征尺度.土温在日、旬和两旬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总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在月和季节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下垫面植被配置的影响.其中,在月和季节尺度上,地上植物生长状况对土温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类型(针叶大乔木、阔叶小乔木、阔叶大乔木和草灌植物)的草灌层覆盖度和高度及乔木层叶生物量对土温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植被类型和冠层结构对土温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冠层株型为圆锥形的针叶乔木下的土温显著低于株型为球形的阔叶乔木下的土温.另外,相比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的降温效应更为明显:当针叶乔木下的草灌层覆盖度达到30%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而对于阔叶乔木,覆盖度需达到60%.  相似文献   

15.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并以此构建了地学信息图谱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结构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变化图谱中最明显的是极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其次是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植被覆盖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分别是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落势最大的是极低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变化模式图谱以稳定不变型为主,后期变化型占比大于前期变化型。整体来看,2000—2022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植被变化情况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内天然次生林4种群落演替动态分析表明,先锋树种白桦、山杨、柞树和落叶松在主林层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但红松、云杉、冷杉针叶树种以立地条件为主要因子而转移进行更替先锋树种,群落演替发展趋势必然形成该地区顶极生态群落。此项研究分析旨在为指导森林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气候变化影响与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NDVI数据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年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西部,但西部的植被覆盖情况在10年中有显著变好的趋势.根据人口重心原理可知,吉林省10年的植被覆盖度重心有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的趋势;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大,林地、农田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依次减小;3)分析气象站点10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后发现,处在东部的延吉站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处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及前郭尔罗斯3个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根据75年前形成的不同天然次生林群落类型下更新调查,镶嵌在原始林内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下目的树种红松、云杉、冷杉天然更新呈明显优势,幼苗、幼树良好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天然次生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目的是为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并为提高目的树种保存而合理经营天然次生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小清河工业废水污染源、水质污染现状进行了大量调查与监测,综合评价了其污染程度;对小清河全程13个测点的浮游植物4次定性、定量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水质污染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清河的严重污染已破坏了浮游植物的种群组成和季节分布,影响了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生物多样性减低,浮游植物发生了明显的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20.
二蹬岩林麝、猕猴自然保护小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是一个以保护林麝、猕猴为主的省级专类保护区。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21科、309属、504种,其中包含国家级保护植物6种。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维管植物属的分布类型有14个,其中温带属144种,热带属115种,植物区系具温带特性,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多心皮、古老孑遗植物的存在表明该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护区的植被群落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草丛林及竹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给林麝、猕猴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