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范式变迁与模式革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前教师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核心议题是如何帮助职前教师恰如其分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职前教师应该在习得和建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充分理解、体验和建构实践知识,"从实践中学习,为实践而学习"。基于这种主张,本文重点讨论:大学场域中职前教师的理论知识习得与教育教学实践(田野经验)之间的关系。讨论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实践内涵的再讨论、教育实践的范式变迁过程,以及教育实践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认识教师知识及其获得方式。专家教师的教学专长是由各类相互联系的专业知识组成的,且知识的性质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基于此,教学专长的获得方式有:注重教师知识的教师培训、个体教师的蓄意练习和群体教师的合作学习。启示是教师知识在于它是由哪几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知识组成的;教师知识的获得可通过个体教师的教学反思,但不容忽视教师合作学习,尤其是教育研究者参与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中,教师实践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与未来计划,以至于把握现实行动。师范大学是教师职前学习成长的必要基地。探究中文高师生实践知识的生成,激发师范生的成就动机,进而促使其形成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应该成为师范大学努力的方向。中文高师生的实践知识指其在知识学习领悟中形成的认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反思,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获得的信念和经验。在中文高师生的培养中,要以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知识的感悟习得、专业知识的训练应用、实习实训的体验反思,促进中文高师生对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的实践知识的生成,从而为其语文教师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应时代发展要求,美国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由技术理性主义向整合主义发展,教学专业化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转变。20世纪中下叶占支配性影响地位的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课程,主张对教师进行训练,让其掌握批量的教学技术理论知识。这导致教师教育课程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忽视了实践知识的情景性等问题,促使新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和实践的出现。整合主义教师教育课程关注对实践知识的情景性关怀、对个体知识的关怀,以解决目前美国乃至国际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提高(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强调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寻求理论本位与经验本位知识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教师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基于理论知识的实践特性和实践知识的实践表现,教师知识更具实践特性。基于实践的职前教师知识学习策略:自我信念的反思和内化,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行动中的震惊和领悟。基于实践的职前教师知识培养策略:基于叙事研究的自我信念形成,基于案例分析的教育教学知识建构,基于项目任务的实践知识内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大致经历"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性知识的获得""实践知识理论化--高级知识的获得""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互动--专家知识的获得""转识为智--实践智慧的获得"四个阶段.幼儿园教师要提高实践智慧,应该进行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还应该进行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基本生活方式的教学反思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引领教师回归教育生活,而且奠定了教师教学反思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反思,将实践知识融入到了诸如教师理解教育、认识自我、与学生相处、教学机趣、理解理论知识以及管理反思性知识等过程中,并且以隐性知识、个人知识、践行理论知识及以教师本身作为知识主体等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是一种由专业、教育和职业三个维度所形成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其具体可解释为:由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反思知识构成的专业知识;由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和教育反思知识构成的教育知识;由职业理论知识、职业实践知识和职业反思知识构成的职业知识。"双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需采取"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跨界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师教育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上,我国教师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上的分离、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实现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全程培养;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训练相结合,提高完善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对策,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存在着一种比较鲜明的“实践性”偏狭,即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解为一种教师仅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知识,似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成和发展其实践性知识的唯一来源。这使得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远离教育理论知识,两种知识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独立的假象。实践性只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根本性,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理论知识参与教师识别和分析问题情境的过程、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起价值导向作用,深化教师反思的活动,是教师交流拓展的媒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总结传统德性养成机制的同时,也思考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培养问题,反思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存在的“分离”问题:即知识与精神的分离、课程与课程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分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新审视、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性传承机制.为此,需要有整体的架构,要着眼于学生终生人格的培养,要注重道德教育的仪式化、生活化,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开发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2.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塑造大学教师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首要的是对教育者的教育,因为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对传统教师形象提出了诸多挑战。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个人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并运用公关礼仪的知识与技巧,塑造大学教师新形象,提升人格魅力,提高教学技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I shall first examine an apparent paradox in Confucius’ view on whether everyone is perfectible through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he stat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to all, on the other hand, he says that common people cannot be made to know things. To understand this apparent paradox, I shall argue that education for Confucius is primarily moral education, as he teaches his students to become virtuous persons. So the apparent paradox is really one about whether virtue can be taught. I shall argue in the last section that while Confuciu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affirmative, he does not think that virtue can be taught in the same way as theoretical knowledge or technical skills are taught. For Confuciu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teach people to be virtuous is through personal example.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与德性     
知识与德性在现代发生了分离,这是知识与德性双重堕落的必然结果,而其根本在于知识的堕落。弥合知识与德性的唯一途径是回归古典精神,这意味着回归古典的知识与德性,首先是回归古典的知识,即古典哲学。古典知识和德性的目的都是人的完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论断"德性即知识"的涵义。知识堕落集中表现在知识的分裂上,其结果不仅是德性的败坏,而且表明德性是不可能的。知识与德性的分离最令人震惊的表现就是哲学家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5.
个人幸福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追寻实质上是一致的,德性自身的双重价值构成了二者实现的基础。鉴于德性的价值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德性问题予以探究,强调德性培育的独立性系统化,以达到更好地实现个人幸福与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翠  苗良 《培训与研究》2007,24(5):83-85
美德性伦理教育的可能性包含着两个问题:第一,“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么;第二,德育对象为什么需要接受美德教育。本文首先分析美德性伦理教育及其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回答了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并从人性的本质需要方面回答了人需要接受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高校德育,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高校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六个结合"的原则,应该重视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内容挖掘、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坚持以德治教,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思想,是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本从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的德育品质,即爱生之心,育生之德,导生之行,教生之能四个方面,讨论了教师德育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育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机制包括创新知识个体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产生知识更新,新近学习到的显性知识与原有显性知识相融合。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策略包括显性知识的更新策略——推论、应用、融合,以及隐性知识的更新策略——记录、交流、反思、写作、观摩、研讨。  相似文献   

20.
"无知的智慧"是人类认识过程必须具备的认识德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无知的观点,人类对科学理性的反思以及人类对知识占有的"个人性"特征的认识,使人类不断认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在终极实在的无限性面前的无知.从德性知识论出发,现代社会必须将"无知的智慧"视为一种伦理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