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道台在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的社会变迁中,扮演了“联系人物”的角色。以清廷的“借师助剿”政策为例,上海道台是该政策的开拓者、推动者与实践者。这对最终战胜太平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咸丰皇帝奕詝对“借师助剿”的态度及其思想动因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拟略作探讨,以求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咸丰对“借师助剿”的态度 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咸丰及其朝廷在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就有“借师助剿”的打算,只是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还不成熟,才没有立即付诸执行。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咸丰对“借师助剿”一直持反对态度。还有人认为咸丰前期是坚决反对的,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快结束时逐渐屈服、投降,并接受了这个提议。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借师助剿”政策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作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在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中央通过这一决议之后,直接与太平军作战的地方官员,却产生了分歧.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和上海江浙官吏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斗争,两派对“借师助剿”持不同看法是由于与西方列强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以及互相争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这场争论以湘系的胜利而告终.而湘系在争论中取胜的原因,因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为清政府所倚重。这场争论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晚清“外和诸夷,内图自强”的外交基调。  相似文献   

4.
咸同时期,清军与太平军竞相购买西洋新式武器,以取得作战上的军事技术优势。太平军购买西洋武器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洋人或中间商从洋行购得,清政府为堵塞太平军的外购西洋武器渠道,采取了严厉的稽查措施,但成效并不均衡。直至同治初年,清政府“借师助剿”措施的出台,才基本切断了太平军外购西洋武器的来源,从而严重影响了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下,庞钟璐如同大多娄文人士子一样,抱着入世治平的精神,卷入到这场历史的漩流中。他于1860年被授命为江南督办团练大臣,全权负责苏松常一带地主团练武装对太平军的防剿事务,认真办团,积极剿匪,并对清廷借师助剿,乞师南下等提出过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借师助剿的背景下 ,清廷对雇佣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赞成的变化过程。雇佣军合法化以后 ,清政府比较重视对雇佣军的控制 ,一方面约束洋将 ,对使用洋将作出相关规定 ;另一方面则是将人数控制在一定规模上。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推行借师助剿政策,中外势力开始联合镇压太平军。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了四支使用近代枪炮等新式武器、中外士兵混合的洋枪队,这些洋枪队同清政府共同扑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士绅阶层流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占领江南后,江南士绅群体迅速分化,并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开始寻觅新的政治生活空间,其主要流向为:一是重拾经世法宝,举旗卫道,二是亡命上海等地,策划“借师助剿”;三是组织团练抗拒太平军;四是进入天国政权系统。在太平天国政权中,因心态各异,士人又可分为献身型,温饱型,逍遥型,隐士型,谋私型,破坏型等,表现出与天国互动的程度性差异,并进而对太平天国的生存产生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10.
李国俊 《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0-104,108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部分清朝官吏和英、法、俄驻华使节联合提出了"借洋兵助剿"的军事方案.出于对清廷的忠诚,加以自己有清晰、正确的战略战术,同时也考虑到湘军集团和自身的利益,曾国藩反对"借洋兵助剿".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一八一一年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区的一个反动地主儒生家庭。“始以儒业事宣宗皇帝,入翰林,七迁而为礼部侍郎”;后来打着“以礼治军”的旗号,“借洋兵助剿”太平天国“有功”,而爬上“两江总督”的宝座,进爵“毅勇侯”,死了谥封为“文正公”。清王朝旌表他“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近百年来一小撮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像袁世凯、蒋介石之流,对他倾心崇拜,把他吹捧为“千载不常遇”  相似文献   

12.
(一)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的五月下旬,捻军在山东荷泽打死了僧格林沁,消灭了满清王朝的精锐部队——内蒙古马队后,满清朝廷连忙催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来抵御。汉奸刽子手曾国藩,在把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沉没於血泊之中以后,又以其鲜血淋漓的手,来绞杀中国北部的人民起义军了。原在上年十月,当僧格林沁和官文对捻军起义束手无策的时候,满清政府就曾不得不起用湘军,命令曾国藩带兵到皖鄂交界处“督剿”,那时,曾  相似文献   

13.
咸同之际是中外关系由对抗趋向和缓的时期。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首当其冲处于中外交涉的当中,先后参与了“借夷助剿”、“外夷代运南漕”的讨论,参与奏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和奉旨查办天津教案等活动。在这些交涉活动中,他的与否看法,既有他政治斗争的需要;更体现了他对当时敌强我弱、力主只能“曲全邻好”、“衅端坚不自我开”的屈辱外交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为李鸿章所继承。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对外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教案,天津教案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曾国藩因为处理天津教案,被人们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与洋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纵观天津教案的处理过程,曾国藩有许多言行不一的地方,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他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曾国藩在处理完天津教案后,痛定思痛,提出了国家应该“徐图自强”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1864年,上海税务司狄妥玛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架飞线(电话线)由吴淞到上海的要求.次年英驻上海领事巴夏礼又再次提出从川沙厅架线到上海.当时,时任苏淞太道的丁日昌与巴夏礼巧妙周旋,进行了一场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粉碎了洋人的架线企图,维护了中国主权的尊严.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广东丰顺县人,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的赏识.曾参与了创建中国第一个近代工业——江南制造局的工作,并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向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北京政变发生;湘淮系等地方势力崛起;洋务派出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外交上:清政府宣布"借师助剿";构建了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设立了驻外使领馆,开展了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晚清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吸收黄老道家“以奇用兵”的思想,提出并实践了“奇正互用”的军事原则,重视雕剿游击之法,充分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道家思想的经世价值,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历史     
肃顺对满人暴戾,对汉人谦恭,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汉人中有才学者,必罗致之,曾国藩、胡林翼之握兵柄,亦皆肃顺主之。辛酉政变,肃顺被捕,亦与其得罪满人戚贵有关。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立刻命令曾国藩火速查办。曾知道洋人难缠,临行前给儿子写好遗书,准备以死赴任。到任后,曾国藩屈从洋人的意思,先后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组织的湘军,始终是在清廷要君主集权,与湘军将领要扩张地方势力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就曾国藩个人来说,由吏部侍郎组织湘军,到1860年总督两江、1861年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事,其道路是曲折的。清廷长期猜忌曾国藩,害怕他兵权太大,易成尾大不掉之势;然而又不得不用他,所以,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压制他、打击他,遂使曾国藩几起几落。但曾国藩在忠君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