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乡政村治”困境的制度性根源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农村普遍实行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之责,反而陷入发展的困境中,究其根源主要是在现有国情下,"乡政村治"模式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乡村组织制度从建国至今经历了三种变化:(乡)行政村体制、政社合一体制、村民自治(乡政村治)体制.村民自治是我国当前实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村治——乡政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乡政村治,是治理乡村的活动。乡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和一定的集权性;村治以村规民约村民舆论为后盾,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民主性。乡政、村治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活动,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村治对乡政的作用而言,村治是乡政的基石。在中国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政权,都有着高度集权的烙印。即便是在这些集权政治之下,乡村政治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亲民”或“民治”的特征,在农村基层,朝廷一般不直接委派行政官员,而是在村民中物色“代表人物”充任村治头领。乡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中,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在“双轨政治”、人民公社体制及“乡政村治”三个整合模式阶段上相互作用,消长进行,中国农村要重建有效的整合,必须实现这两种力量的有机配合。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乡政权制、人民公社制和"乡政村治"三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治理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乡政村治"作为我国当前乡村的治理模式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但在新形势下,"乡政村治"治理仍然面临二元权力不能有效衔接、不同利益不能合理平衡和多重关系不能科学协调等现实难题.从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以乡村治理的现实难题为突破点,"乡政村治"的重点应放在.乡政村治"治理中的权力有效衔接、利益合理平衡与权利(力)科学明晰等治理机制的优化上.  相似文献   

7.
以组织部门的视点透视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诞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现在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开端。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目标,村党支部的工作被定位为支持、援助并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1990年代中期党开始着手整顿“后进村”的基层党支部。其主要方式是由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和人才,强化控制。1990年代后期,组织部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方式,把以往由上级投入人才、资金的形式,改为通过重建基层组织和扩大听取村民意见的方式,来改善党群关系。这种转变,赋予了村党支部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代理人”和村民“代言人”的双重作用。而造成村级党群关系恶化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政村治这一结构体制,党认识到村一级的党群关系的恶化,是来自“乡政村治”结构本身,因此要求建立新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镇政权治理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政治转型,而政治转型成了中国大地催生市场的动力。村民自治的悄然兴起,表映了“市场、自由、民主”的定式,并冲击着农村社区原有的治理模式。“市场需要自由、自由需要民主”。乡政村治,乡镇政权在这场“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化中成了乡村治理模式变革的主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乡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简要阐述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的定律以及乡政村治的现状后,描述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勾勒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粗线条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取消后 ,我国农村逐步实现了“乡政村治”的行政格局。尽管目前有些地方存在非良性对接的现象 ,但从理性发展的角度分析 ,在社会学理论层面上蕴涵着制度创新的意义 :一是权力结构创新 ,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 ;二是政治体制创新 ,实现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三是管理功能创新 ,做到了行政调控与自我调控的相互补充。坚持实践与完善这一制度 ,对于维护农村长治久安 ,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政治转型,而政治转型成了中国大地催生市场的动力。村民自治的悄然兴起,表映了“市场、自由、民主”的定式,并冲击着农村社区原有的治理模式。“市场需要自由、自由需要民主”。乡政村治,乡镇政权在这场“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化中成了乡村治理模式变革的主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乡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简要阐述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的定律以及乡政村治的现状后,描述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勾勒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粗线条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社化以前,中国农村是小农家庭组成的社会,农村中家庭经济占主导地位,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后,公社的集体经济取代了家庭经济。本文考察了人民公社制度对家庭经济的否定、限制和恢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的结论是:家庭经济适合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将长期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存在。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党政关系的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关系是现代政党政治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现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回顾新时期党政关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指导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并以其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几年内便从初级社、高级社跑步进入人民公社,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历史悠久的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但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仍然试图在人民公社里寻找生存空间。此类纷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的纠葛,这在国民经济遭遇困难时表现得更加尖锐。最终在国家干预下,人民公社继续了一个时期,而包产到户则暂时蛰伏下来。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而最早从农村兴起的改革和形成的路径,却没有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实际而与时俱进。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崩溃,产生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名不符实。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农户必须成为具备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独立主体。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归宿,是新形势下农村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级政府帮助指导农民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生产经营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学是公共理论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以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为例设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案例,一方面说明公有制经济的优势,进而认清坚持其主体性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人口控制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因素 ,主要包括 :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相对落后、社会保障滞后、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农民安全感不强等社会经济障碍 ;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守旧等生育主体障碍 ;政策控制刚度不足、基层干部素质偏低、管理措施不配套等组织管理障碍。消除这些障碍的办法是确立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综合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市管县体制是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功效,但随着社会制度背景的变迁,市管县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弊端.我们应结合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经验,逐步构建省直管县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20.
世界大多数人口和地域大国,其国家一般是三级政权体制,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五级政权体制,中国历史也曾出现过二级、三级、四级的政权体制。各种政权体制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合理性,也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市管县”为其主要特征的中国五级政权体制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行政体制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到底中国五级政权体制该何去何从,改革将如何进行?必须对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