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点保护的民间文化。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教育、文化以及文化传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个方面讨论了教育在潍坊风筝文化传承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其传承侧重点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众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缺失,传播者对自身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认识不清、责任不明,传播媒介形式的娱乐化、内容的媚俗化三方面.为有效发挥大众传媒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功用,我们应当克服其唯“说教“和“赢利“两种不良倾向;规范其日常文化传承行为;净化其传统文化传承的环境;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认识上,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三种误识:将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片面狭同于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将原本分别侧重于行为、知识、价值系统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机械混同于三者各自传统文化的全纳传承;将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仅归因于中微观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而无视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忽视。为此,在教育之文化传承观上,我们应当确证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类教育形式之文化传承必需性,构建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网络;突出三类教育文化传承之各自侧重点,力促三者各司其职、同质同构;重提宏观教育决策之国民性,整体加强教育之人文化成功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涌起,关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提高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也提上了日程。本文从内蕴于语文教育中的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载体和受体三维度,依据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信息素养、古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三个方面对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大语文教育,促进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我国设计类本科教育源于近代工艺美术教育,受西方设计思潮及教育理念影响颇深,致使当前设计人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这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确立,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十分不利。当前设计学本科人才培养应注重传统文化种子的播种,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数字化授课相结合,建立有利的教学环境,打造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实践新课程,构建传统文化与设计学本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以增强中国设计世界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常常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禁忌,大多对其重视不够,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缺憾。语文教育应以文化的传承为基本手段,其中包括人文价值与伦理、修身、生活、语言等四个方面的传承,以促进学生人性的修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内教育文化界也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甚至一度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加强了在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共同促进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是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途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我国经典文学。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种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教育负有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双重使命。学生是未来社会文化的承载和创新者,是地方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空间维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理念落后、方法陈旧,造成青少年忽视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工作,缺乏文化的教育工作如同海底捞月,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内涵。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传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教育应当自传统文化不断向外延伸,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传承和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对此,本文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塑造大学生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极具教育价值。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缺乏的现状,本文从教育传承体系、校园文化构建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12.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园应克服教育理念的滞后及对传统文化的粗浅认知带来的发展瓶颈。从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感以及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融合与传承这两方面协调幼儿园教育活动诸要素,在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甄别与筛选的基础上,形成幼儿园鲜明的文化传承氛围。同时,以守旧与创新、传形与传神、提炼与深究等教育发展思维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扩展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传承教育主题,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幼儿园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首先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及传统节日等多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使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途径日趋多元.笔者对东北地区6个朝鲜族乡镇和部分市区相关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实地调查显示,目前,从社会传承来看,基层和城镇传承文化的主力军从过去的各个群体逐渐转向老年群体;家庭中的文化传承主要集中在民间教育习俗及衣食住行方面的礼仪及其风俗;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传承民族语言文字及其相关文化课程为主.虽然这三种教育各自的侧重点和实施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合力模式,正是新时期推动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更为有效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是一个熟知而非真知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历时性、广泛性、民族性是传统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实质是文化。教育对传承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学校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合理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注意家庭、社区教育的补充传承,同时在传承的内容和方式上应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遵循十九大精神,各级党政机关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水平提升与文化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基于此,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可行性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策略,包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发挥时代优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家庭与社会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就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传承藏民族传统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认同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在分析国际理解教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探讨在学科教学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