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2.
赵兰 《华章》2011,(20)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宋墓所代表的石室墓葬是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盆地的主要墓葬形式之一,其内装饰的精美石刻,体现了南宋时期四川的整体艺术水平.其图像题材极为丰富,飞天石刻虽在其中不占有数量优势(仅有8件),但其题材特殊、画面精美,是飞天图像中国化审美的产物,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独具一格的重生之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作为一种融雕相济的综合造型艺术,其绘画性的线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画像石中流畅飞动的线条极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音乐和力量之美,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4.
汉代墓葬建筑以石头为基础材料,经工匠技巧繁复式雕刻手法刻画出内容题材丰富的汉画石。柿蒂纹起源于西汉末年,广泛用于汉代墓葬建筑装饰,是汉画像中屈指可数的植物类装饰纹样,柿蒂纹研究为数甚少,旨在从结构空间、叙事空间、心理空间三方面对汉画石柿蒂纹进行诗学性质的空间阐释,从柿蒂纹自身图式、在天地人鬼四界空间的位置等诸多方面揭示柿蒂纹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石刻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它以流畅飞动的线条,夸张变形和象征装饰等艺术手法,创造出形神契合的意象、神韵酣畅的精神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处豫北腹地的鹤壁地区汉画像石墓葬发现比较少,相关研究也相对薄弱.建国以来,鹤壁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葬共有四处,其中1999年发掘的浚县贾胡庄汉画像墓发掘资料最完整.本文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画像石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该墓葬的年代、风格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服务于丧葬礼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其附属地面上的祠堂、墓阑等建筑之上,它们既是组成这些墓葬建筑物的构件,又是配饰其表面上的刻画装饰。装饰纹样是汉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的基本问题,而且比较全面遵循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徐州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活着的依恋及死后的祭奠;展示了两千年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再现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文明。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其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数量庞大,种类繁复,艺  相似文献   

10.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有着其他地区画像石不同的艺术面貌,呈现出独特的装饰艺术特点,主要从装饰内容和题材、装饰表现技法、装饰特点上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闽台古厝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宝库中精彩而辉煌的组成部分,以闽台传统古厝装饰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从装饰艺术语言、装饰内蕴和装饰艺术文化题材几个方面诠释闽台建筑装饰艺术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为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闽台建筑装饰艺术提供启示性元素。  相似文献   

13.
桂林石刻书法的艺术特点鲜明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艺术特点在外观上表现为长短各异、巨微有别的丰富形制,一碑一貌的多样风格,书家专场的独有特色;在书法本体上表现为隶书庄谐互见、楷书活脱自然、行书率意奔放、篆书入古出新、草书圆通练达,五体纷呈、各放异彩。桂林石刻书法保存了历代许多书法名家、社会名流的仅有作品,弥足珍贵;其数量大且艺术价值高,是书法传承的难得宝藏;石刻因自然而生,最终又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深刻诠释了桂林旅游城市之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众所周知,以画像砖石为代表的汉画像艺术,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汉代人生产、生活的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的哲学观、社会意识等,可谓无所不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言:"这些石刻画像(指汉画像石)假如把它们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山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而湖北省秭归县凤凰山古民居群的山墙更具有典型代表意义,通过归纳分析该古民居群山墙的基本形制,重点部位的装饰,装饰手法以及装饰内容,探究山墙装饰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三峡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及丰富多元的峡江文化是山墙装饰艺术独具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今黔北地城即是贵州省遵义市范围,这一区域在历史上虽然地处边远,文化艺术发展较为落后,但仍留存下来不少精彩艺术作品.近年来该地域发现了数座宋代墓葬,墓中石刻作品很有研究价值,其中的野鹿形象,趣味与美感并存,在形态与技术的处理上不逊于同时期文化发达地区的相关形象,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与装饰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砖石刻装饰壁画。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程式和规范。汉画像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卓显其华夏文化艺术的辉煌形象。淮北是中国四大汉画像产地之一,其画像的图绘风格,与其它地区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但因汉时地区和文化方面上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7,(7):107-112
石城山岩墓石刻浮雕多达300余幅,跨越历史时空近800年。丰富的石刻艺术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僰僚人、彝人和汉人多民族和谐发展、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其写实造像风格与独具特色的装饰图案相结合,充满了艺术魅力。研究石城山岩墓艺术石刻,旨在为民族和谐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9.
辽代墓葬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目前已发掘的辽代墓葬形制来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墓四类。介于目前发掘的辽代墓葬情况十分复杂,从丧葬方式和墓葬内部结构等多种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墓葬形制的分类存在许多分歧,我们所采用的是学者董新林对墓室结构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方法。依据墓室结构和形状,可将辽墓分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其墓葬形式的演变主要与中原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以辽代早、中、晚期的典型墓葬为例,对辽代墓葬形制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