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正处于一个媒介急剧变动的时期.从媒介行为,到媒介形态,再到媒介生态——观察一下会发现,对于当下的媒介或者未来的媒介,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学理性一点讲,叫“困惑”.或许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困惑”,以及这样的“困惑”所产生的影响,在媒介实践领域和媒介研究领域,我们都看到了一些与科学性、理性不相一致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媒介自认为是独立于美国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是美国社会的“无冕之王”,俨然自己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手关系”。本文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既应看到美国政府给与美国媒介的新闻自由,也应看到美国政府对美国媒介软硬两方面的严格控制;另一方面,我们既应看到美国媒介监督美国政府的举措,也应看到美国媒介对美国政府的更多迎合。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生活在大众传媒营造的“拷贝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被传播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媒介成了人们生活的“导航圈”。因此,当媒介工作者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感性世界进行加工和制作时,实际上已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把关人”的角色。除政治层面上的“把关”外,价值层面上的“把关”所面临  相似文献   

4.
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琳  黄丹  陈记  温勤能 《新闻爱好者》2008,(11):104-105
调查背景和调查方法 在西方,媒介素养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1997年在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首次引入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教育是从加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开始的,当时一些教师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年人文化趣味的腐蚀。由此萌发了媒介素养的第一代范式即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4,(3):42-42
与其他媒介案例图书不同,张志安、柳剑能合著的《媒介营销案例分析》一书主要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案例选择和章节编排上,较多借鉴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以“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品牌营销”等篇章构成全书框架,覆盖媒介市场营销的主要环节。作者还关注了不少媒介在“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和“国际营销”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营销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方媒介 (本文皆略为“媒介”)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需要从将其看作单纯的“媒介”中走出来 ,将其置放到文化发展的生物圈中去考察。如此我们看到 ,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 ,还在媒介着主流意识形态 ,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 ,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有过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 ,需要从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非殖民化运动中走出来 ,在“新国家主义”的胸襟下 ,进行一番媒介的反话语“文化更新”的修辞运动 ,为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从媒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联系日紧 ,媒介作为民主论坛和监督力量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不好。美国大公司和政府藉由媒介将他们商业文化和思想大量灌输给美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 ,以维护国内社会现状和充当世界领导者。受商业利益驱使 ,媒介纷纷合并集中 ,走向垄断。媒介所自我标榜的“个人选择自由”、“客观中立”、“内容多元化”、“社会无冲突性”、“人性不变”等是神话。新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不了媒介受大公司和政府控制的特性。在新技术时代 ,由于媒介权力大小悬殊 ,信息分配还是“贫富不均” ,甚至“二极分化”更厉害。席勒对美利坚帝国文化和媒介的批判与唯物主义有内容的相似。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媒介需要和媒介选择”这一词语来自施拉姆的“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USER)”的思想(见《我国儿童生活中的电视》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它说明,在儿童与媒介的关系中,儿童是主动的选择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儿童使用媒介是因为媒介对儿童有用,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或社会需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代媒介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正在经历着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中国甚至于世界的媒介管理变革的背景和现状中去作某种“预测”,也可以从媒介管理活动出现以来所发生的若干次重大变革中得到某种重要“启示”,还可以从政策法规的制定,政府领导人的讲话和职能部门的动作等方面隐约看到未来中国媒介改革开放的“轮廓”,当  相似文献   

10.
媒介技术创造新环境,新环境与人的适应性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人们在面临媒介新环境时最先感受到的往往是痛苦,人体的神经系统选择“关闭”以阻塞痛苦,就形成了所谓的“那喀索斯自恋”,引发一系列诸如麻木、梦游、幻觉、焦虑等“心理病态”症状,而破解之方蕴藏在对媒介的深刻理解中.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冷、热媒介理论,提供了探析这一症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它的出现体现了新媒介时代“混合媒介”、移动性和“互动传播”的特点。微信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式将会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社交方式,这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人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洁  段双银 《新闻前哨》2008,(12):28-30
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媒介产业有明显的集群发展特征.提出武汉城市圈媒介产业从“集团”到“集群”跨越的构想,认为媒介集群是武汉城市圈媒介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文章通过对佛山报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典型案例分析,指出在城市圈发育较成熟地区,低级行政级别的媒介对上级媒介可以做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老产品”,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业生产“四季歌”,以及大量涉及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等,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服务性,是报纸所需要的,也是读者经常希望看到的.如果老主题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缺乏新鲜感,则是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要使老主题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一些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谈的体会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2004年下半年媒体上出现的“妖魔化”与“大学”相组合的现象,本文通过人民网,对“大学校园”、“大学教授”、“大学教(老)师”、“大学生”、“女大学生”、“研究生”、“女研究生”、“博士生”、“女博士生”9个大学行为主体的搜索,得到2004年1月1日以来的关于大学的相关报道即本文的文本来源。文章通过对这些文本报道性质、报道内容、媒介叙事、报道成因等方面的分析,在“文化滞差”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出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报道多呈负面报道的现状和成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媒介自诞生之日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社会法律体系和制度的关照。法律本身存在的客观理性对任何社会形态都形成必要的张力。而关注法律的建立健全早已成为民主社会、国家的惯常思维。当把这一责任赋予现代媒介时,公众所期望的不只是“听到响声”,而更愿意“看到动静”。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与传统媒介环境迥异的媒介生态环境。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审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无论使用者还是规制者都应充分认识新媒体带来的媒介宏观价值与权威的消解,微观“圈子”及传播类型的聚合。要看到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媒介环境的巨大变迁,同时媒介环境变迁带来的绝大社会变革,注重在新媒体消解与聚合的媒介冲突与演进过程中达成媒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苏蕾 《当代传播》2013,(1):39-40,67
学界普遍认为媒介无法通过话语生成验明社会真实的“正身”,因此有价值的思考在于媒介应运用何种规则生成话语,建构媒介真实.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性、突发性、应急性语境,对媒介话语客观性、全面性、公共性的诉求,均使媒介话语生成规则的思考更有意义.本文认为在以“客观性”为底线的媒介话语选择模式中,媒介危机话语生成应重视三个关键概念,即新闻格局、主题和言语反应.本文针对危机的特征、性质、影响,对新闻格局的完整性,主题的设置与选择,言语反应功能等问题给予探讨,以促使媒介实践更具理性的话语行为,塑造具有公共性的媒介真实,增强媒介社会真实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9.
任何媒介形态的变化都取决于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说,没有技术发明就不会有媒介的任何变化。技术之于媒介是一股空前的推动力,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会给媒介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媒介革命,带来的是过剩的同质化媒介产品,使得产品之于媒介本身的意义渐渐退居幕后,而负载于其上的“形象符号”的意义日益突显,“形象符号”因此成为后工业时代人们选择媒介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为什么“媒介形象”成为当下媒介研究的一个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agendasetting)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大众安排讨论话题,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进入公众议题,影响公众原有的思想和观点。议题设置可以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可以影响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运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对三峡工程的“媒介议题”和“公众议题”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围绕“三峡工程”进行的媒介议程设置方式是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影响和强化效果的。媒介议题设置使受众经历了对这项工程知之甚少、到十分关注、直至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