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营造的大规模石窟工程。昙曜五窟是属于云冈石窟群的早期洞窟,以大佛的雕刻最为突出,而这些佛造像既保留了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艺术风格.叉具有明显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与中土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昙曜五窟体现了一种相适相溶的趋向。无论在服饰的外观,佛像的容貌模样以及雕刻的手法都显示了异于中土的外域文化强悍之风。文章从昙曜五窟佛造像的衣纹及雕线所呈现的视觉印象出发,在同属东方文明的两种文化在共同的艺术载体一“线”的共认之中,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引发的另一种审美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云冈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五窟即现在云冈石窟群中的第16、17、18、19、20窟。经多方考证,已普遍认为系云冈第一期工程,由当时任沙门统的昙曜主持开凿。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是北魏时期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佛典、严守戒律、操行端正的和尚。他经历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续高僧传·昙曜传》:“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  相似文献   

4.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据文献记载为北魏时期尼寺的附属石窟.2014至2018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对鲁班窑石窟进行维修、保护的同时,进行了考古调查.该石窟现存三座洞窟,窟内雕刻风化严重,但雕刻内容仍可辨析.根据该石窟的现存遗迹以及出土遗物可判断其为统一规划、设计的皇家石窟寺.鲁班窑石窟对于研究北魏平城地区石窟寺的布局、兴衰,北魏佛教艺术的特征以及"云冈模式"对我国石窟寺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  相似文献   

6.
奇康湖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曾到此地挖掘遗址和窃取壁画.洞窟分为南北两寺,南寺有7窟,北寺有4窟,洞窟形制与组合各不相同,壁画破坏较重.但残存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7.
云冈石窟     
《历史学习》2006,(4):19-19
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00余尊,高者数丈,低者数寸。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前后历时百年。其中最昙曜五窟开凿最早,艺术成就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云冈石窟第20窟东西壁立佛与其上部的佛龛的打破关系的考察,认为佛龛的开凿至少要早于立佛的头光.为昙曜五窟开凿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文军 《家教指南》2006,(4):109-114
本文通过对庆阳北石窟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受窟前二级阶地阻挡和岩层斜层理向山倾影响,排泄不畅的地下基岩裂隙水,是北石窟寺洞窟岩体潮湿、渗水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窟内空气湿度大,形成凝结水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治理措施,并对北石窟寺地下水治理工程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宏大雕刻石窟之一,其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确实可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该文试从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洞窟形制和壁面设计布局、佛教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佛经故事的安排等角度来分析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赵声良 《家教指南》2006,20(5):1-15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北朝石窟禅窟和中心柱窟,并比较印度、中亚以及中原地区同类洞窟形制的异同,探讨了敦煌禅窟和中心柱窟的源流问题.阐明了敦煌石窟在接受了印度及西域的影响下,继承了河西佛教艺术的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地质、水文地质等方法研究了影响云冈石窟石雕保存的水和盐的来源问题,采用化学方法全面分析了云冈石窟二泉窟、洞窟渗水、石窟区大气降水(雨水及雪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了云冈石窟各层岩石样品以及其中盐类的化学组份和物质成分及含量。讨论了云冈石窟石雕快速风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水岩化学效应,其中包括: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碎屑长石的水解、盐类矿物的结晶和氧化铁及氢氧化铁矿物形成和转变。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云冈石窟1962年2窟泉水温度和当时气温的监测数据及2003年全年气象站和窟内6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数据;总结了窟区和各种类型洞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及岩石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计算了窟外和各种类型洞窟内可能发生冻融的条件和时间;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水分在岩石和大气间运移情况;讨论了温度、湿度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机理.认为修建窟檐对石雕的保存有利,但也存在湿度增大的问题.因此,建议在温度、湿度变化较大的洞窟,应修建窟檐,同时要考虑适当的排湿措施;没有窟檐的洞窟,在湿度过大的地方,也应采取必要的排湿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云冈石窟1962年2窟泉水温度和当时气温的监测数据及2003年全年气象站和窟内6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数据;总结了窟区和各种类型洞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及岩石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计算了窟外和各种类型洞窟内可能发生冻融的条件和时间;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水分在岩石和大气间运移情况;讨论了温度、湿度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机理.认为修建窟檐对石雕的保存有利,但也存在湿度增大的问题.因此,建议在温度、湿度变化较大的洞窟,应修建窟檐,同时要考虑适当的排湿措施;没有窟檐的洞窟,在湿度过大的地方,也应采取必要的排湿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韬 《家教指南》2016,(6):93-101
关于库木吐喇石窟唐与回鹘时期壁画的年代问题,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回鹘时期洞窟壁画的分期与断代,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本文尝试以样式论与风格学等方法,综合石窟形制、图像内容与题记等因素,试对库木吐喇唐风洞窟第15至17窟、回鹘风洞窟第12窟壁画的绝对年代进行探索,并以此为标型窟探索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部分洞窟壁画的相对年代。  相似文献   

16.
云冈昙曜五窟(今16——20窟),是一组具有完整佛学体系的系统石窟群。它不仅在云冈石窟中是唯一的一组,在我国所有石窟群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它的内含相当丰富,既有充分的佛学依据,也有明显的时代象征,以及浓重的艺术色彩。很值得深究。近世对云冈的研究,多着眼于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剖析它的建造年代,介绍它的铭文器  相似文献   

17.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次由国家主持经营的石窟.在吸收融汇印度、西域、凉州等石窟造像风格后,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且加以创造,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北魏石窟艺术风格,对我国早期石窟的开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即是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开凿的,在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雕刻手珐、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受到来自云冈石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共性。  相似文献   

18.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敦煌早期的覆斗顶窟,并与麦积山石窟攒尖顶、汉代墓室形制比较异同,讨论了敦煌覆斗顶窟的源流问题,提出墓室形制对敦煌覆斗顶窟形成的影响.同时,与汉墓、高句丽墓、巴米扬石窟、克孜尔石窟以及克孜尔尕哈石窟等藻井形式比较,指出敦煌覆斗顶窟的藻井渊源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学术信息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建于何时莫高窟第268、272、275三窟是公认的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70年代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断定其时代为北凉。宿白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载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0卷)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把莫高窟的三个早期洞窟与云冈石窟相比,其窟室形制、造像题材、壁面布局等方面只能对比到云冈第二期的7、8窟,比较合适的应是9—13窟,考虑到敦煌272窟的方形窟室和第275窟绘塑中的汉式建筑细部,似乎再晚一些更恰当。平城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