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并呈现出规模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应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发展空间并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举措。综述学术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揭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通过供需循环体系和创新循环体系形成内在互动关系,但也存在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效互动的瓶颈因素,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外包化等方面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外对生产性服务方面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造业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而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尚缺乏关于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几个主要类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位商指数模型分析自贸区建设中各片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针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高级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低集聚度,部分高级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产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弱、集聚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改善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短板的缺陷、加快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和构建多样化集聚模式共存、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关系密切。在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体系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出现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起到内部化合作用,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基地有机融合和形成复杂的产业集群等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的机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可以从改变观念、转换思想,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新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规划。本文对职业教育的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行解读,在分析职业教育中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推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该文在勾勒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成效、剖析存在困难和问题后,提出加快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出台配套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工作基础,以期对福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时期是漳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顺利实施"一产接二连三",需要漳州市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及路径选择上做出正确抉择。"供给侧改革"的出台,进一步催生这一命题的重要性。根据漳州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漳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该是"6+6"的发展,即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继续加快旅游休闲、健康医疗、养老服务、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家庭服务等六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0.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新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规划.本文对职业教育的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行解读,在分析职业教育中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推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文章从金融危机后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产业升级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3月16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服务业的大发展上升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相比较"十一五",生产性服务的定位从"拓展"阶段过渡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发展路径是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广东与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两个代表性地区。利用2007年两省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两省的主要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及生产诱发系数等指标,证明两省的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接近,广东物流业与金融业具有领先优势,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的关联关系更为紧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一定优势。两省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当前阶段,应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创新,积极探索服务业产业集群与国际外包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走集聚化道路是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传统服务业正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化.宿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和运作都存在着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宿迁生产性服务物业所处的环境、规模、产业结构、发展速度以及质量几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分析宿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同时提出改善宿迁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核算、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等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竞争力理念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描述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内部结构,建立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与回归关系以及产业关联度,最后提出从营造市场环境、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和引导行业协会建设、引进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特色集聚区、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促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葛金田认为,现代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在从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渐向以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与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太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济南市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基础,要抓住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机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吴学花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逐渐深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服务业门类,并在服务业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密切,并且二者有日益融合的趋势。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张伟等认为,随着改革由原来的增量改革转向实质性改革,居民消费结构也同样正经历着转型期。消费结构转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引致服务消费时代的到来;并认为近20年来,我国的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提出了在消费结构转型时期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阶段性的,不同时期,其重心也发生着转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即山东省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第三产业比重相较而言仍偏低,其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山东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本文最后提出了改革体制、扩大开放、培养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