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3):96-101,108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与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既可以改善当地村民人居环境,也可以弘扬当地景观文化。在乡村景观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既能够深化村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增强村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可度,也能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乡村活力与生态宜居专题》栏目中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代民居建筑景观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妄自菲薄,以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顶礼膜拜。当代中国民居建筑景观应体现本土性与民族性,在满足现代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体现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脉。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是基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更加青睐于自然的生活环境,对建筑需求更加倾向于生态化,从而促进了景观建筑学的迅猛发展。目前,景观建筑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大发展。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是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建筑景观的合理布局进行研究,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交流特性,促进景观建筑学与生态环境相互结合,以一种多元化方式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乡村民宿经营方式多元,苏南、苏中、苏北的民宿发展差异显著,线上体验更丰富.基于生态文化理念的江苏乡村民宿调适路径如下:统筹民宿选址与空间布局;优化集群式民宿的生态空间肌理;设计民宿聚集区配套文化景观;彰显民宿外部建筑与内部装饰的在地生态文化;重视地域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传播;充分展现业主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麻阳县)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的新特色,认为农游模式应成为麻阳县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结构,长寿主题形象还需强化"体验式"设计,乡村景观既要继承地域特色又能体现时代风貌,乡村景观生态保护需遵循"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原则等.如此构建的乡村旅游景观,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促进乡村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是文化多样化的源头,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是学校特色的"底色",包含育人的丰富营养,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基因。在学校文化建设视野中,地域文化具有内容的丰富性、物态的意义性、风貌的独特性、"形象"的整体性、影响的两面性等特点。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景观与意义一体、坚守与开放并举、吸收与反哺互动、一般与特殊统一。  相似文献   

8.
开发成都周边古镇的文化景观,应以古镇文化特色为依托,以承载古镇文化为目的,传承古镇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情态。开发中应注意:保护性地开发具有川西特色的古镇聚落景观,让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突出古镇文化特色;传承和开发古镇建筑景观的功能,加强其文化承载性,丰富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重视以设计景观突出古镇的文化特色,营造古镇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展乡村微景观打造建设工作应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民俗特色文化融入微景观打造建设中,体现乡生活独特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微景观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乡村地区的风貌、经济、生态发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增强村民创建意识,确保从设计到建设再到维护的系统性,重点把握乡村微景观合规化治理的整体性。同时,要从根本上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土民族文化互相结合,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乡村微景观。  相似文献   

10.
何彬 《地理教育》2013,(Z2):77-78
一、教学设计誗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影响。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识别北京、巴黎的城市地标,引入新课"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并呼应后面的教学内容。自主探究【活动1】感悟地域文化观看视频、图片等相关材料,感悟新疆和广东的地域文化。说一说新疆与广东的地域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造成两地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活动2】游皇宫,说发现结合建筑景观图片,说一说北京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的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区与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同和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旅游地景观差异,形成都市周边乡村社区旅游地吸纳旅游者来访逗留的时空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区内部要素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乡村社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口、聚落形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认同与归属等要素,构成乡村社区特有的乡土性、原生性和生态文明性特征,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假日期间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香港乡村景观环境的基本状况,研究香港乡村景观公园设计的成功经验,从政府作为、整体规划思路、设计痕迹与自然的融合、园区景观视觉效果、可持续开发、文化印记的再设计以及公众活动等七个方面分析香港乡村景观公园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3.
景观作为一种“可视”之物,在讲述物本身故事的同时,映射整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史。文章结合人类学对物、景观和记忆的研究,对云南建水朝阳楼进行系统分析,超越原有的都市人类学或者建筑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来看城市,认为城市不再是简单地充当一种“区域”“载体”或者是“建筑群”笼罩下的一个异于“乡村社会”的空间,应该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存在。对城市的研究应该超越已有的范围,延伸到对城市的景观、记忆、日常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文化特征,我们应在建筑的立意、规划、设计等方面灵活把握,考虑建筑的施工方法、设施功能和景观造型,兼顾到建筑的改造与发展,构建新时代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一大空间,历史名城是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当前众多的历史名城在景观设计中,只是单纯强调保护历史文物及建筑,忽视了对于人文景观的设计,导致现代城市记忆大幅衰退.可以说,历史名城的景观属于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本文重点围绕怎样才能够展示出历史名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南昌市旧城区这一历史名城为例,分析了当前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原则,并重点介绍了地域文化特征下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确保地域文化能够植根于景观之中,从而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赵德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57-60
襄阳既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借助城市主题建筑传承和发扬三国文化的重要城市,以教育建筑、交通建筑、纪念建筑、文化建筑的主题建筑借助装饰设计来再现三国文化,既构成襄阳城市景观的内容,又不失为襄阳城市建筑环境追求文化地域化、特色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可通过标志性建筑、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聚落装饰、参考性环境因子等六个识别性要素对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征进行识别,进而构建徽州民居景观基因要素识别系统。牌坊、宗祠、水口园林是构成徽州区域传统聚落景观的主体基因,功能地位最突出;马头墙、天井可作为其附着基因和徽派民居景观的主体基因,较前者功能地位居次;它们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及其外在特征的形成机理,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教学中,以信阳市传统村落丁李湾村为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乡村景观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构建学生地方感,激发学生为家乡振兴建言献策的热情,助力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9.
以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的城市建设为样本,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现代性主题中历史与现实的深层纠葛、强烈而模糊的身份认同以及高科技时代的地域文化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继续蔓延;中国宫殿样式转向景观建筑领域寻求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传统身份认同,但这种影响也造成了对国家内部地域差异的忽视,阻碍了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未来的建筑创作应该以尊重地方自然环境、生态特征并经济合理地运用有限资源为最后底线和根本原则,用建筑的艺术语言展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基于前人在景观学中对于园林和徽州建筑研究的启发下,参照于九华山柯村老城区原建筑中的景观形态的运用进行案例的研究。将从原徽州文化理念融入到新城区改造,主要结合观光旅游特色来进行新城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布局。以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建构出一个新的体系框架,即是对于特定地理环境位置景观中的徽州文化建筑形态的应用,以及对于景观设计原则和对布局规划理念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如何将九华山新城区的风貌既延续老城区文化传统及地域特点,又能够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这个问题,并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色新九华山柯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