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王维边塞诗研究仅有的20篇论文,论述了王维的出塞经历,边塞诗的分期、分类,艺术成就,以及王维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地位,王维和其他诗人边塞诗的比较等。但王维边塞诗的研究成果与其成就地位仍然是不相符的,需要在边塞诗的界定标准、王维边塞诗的独特性及成就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
由于唐代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诗人们不同的艺术视角,边塞诗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有那么一批诗人,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是"边塞诗人",他们写的诗歌叫"边塞诗"。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唐初四方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成为唐诗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  相似文献   

5.
安攀 《文教资料》2011,(16):10-11
唐代诗人王维以绝妙的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但是他的边塞诗也别有特色。在许多边塞诗中,诗人对人物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精心的刻画,创造出一批典型的边塞诗中的将士形象。  相似文献   

6.
边塞诗,即以边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或背景的诗歌。在唐代,边塞诗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大批诗人书写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而在盛唐边塞诗坛中,王昌龄以其瑰丽奇伟的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共有23首,约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这些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他进士及第前的边塞游历:"数年间(约开元十四年左右),他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足迹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 述了在诗歌全盛时代唐诗的创作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顾等人参与的边塞诗派,他们凭借着各自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派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独树一帜,边塞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边塞诗的和,犹如异卉奇葩,给唐诗盛开的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诗歌与音乐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两门艺术相映成辉,成为唐朝时代的鲜明写照。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在音乐的描写方面格外突出。诗歌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琵琶乐曲的美妙,结合简练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将琵琶女的人生悲剧和诗人白居易遭遇贬谪的苦闷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贬谪对于心志坚强的人来说,是涅榘。琵琶曲的悲情越是浓重,越能唤起诗人内心的反抗精神。诗人超越悲剧、超越当下低沉的自我、超越时代的意识进发出来,对诗人自己是一种启迪,同时对中国文人大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这首《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我国的文学史浩若星河,那么边塞诗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始于先秦,兴于隋,而盛于唐,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体裁,或慷慨激昂、或寂寥哀凉、或苍茫辽阔,寄托了诗人们的斑驳情怀。在边塞诗发展鼎盛的唐代,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他就是高适。  相似文献   

11.
唐代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征衣”“陇头”“玉门关”这三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边塞诗,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唐代边塞诗。诚然,唐代边塞诗不啻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冷落边塞诗的另一峰巅——清代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固然洋溢着唐代开放、豪迈的时代精神,开边塞诗之先河。然而,真正涉足西域(今新疆)的歌者,却如凤毛城角。而清代,躬践西域的诗人之众,作品之多,题材之广,是任何王朝都无法比肩的。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蔼袁先生的《历代西域诗钞》一书,其中收录清代诗人22人,诗800余首。虽然从中可窥见清代边塞诗之一斑,借遗珠沉壁不知儿几。笔者曾留意搜集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13.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这应归因于诗人的早期经历和他的身世、性格特点、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15.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岑参,作为唐代亲临西域的边塞诗人,用他们的具体创作展示了唐人的民族观、地域观之变化和发展,昭示了整个唐代中华民族文化与心态的变化轨迹。文章试从创作的选材和审美角度入手,分析二人边塞诗深远的文化意义,以此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一方是极力赞美唐代边塞诗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所描述的边塞美景,一方则是无情揭示唐代边塞诗所蕴藏的反战、厌战情绪和边塞的悲凉痛苦:章主要通过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分析,认为唐代边塞诗深层的思想主题应该是民族和解,主旋律是呼吁或赞美以战求和的民族和解方式与途径。唐代边塞诗人们无论是歌颂边战还是反对边战,心目中的忧虑和诉求是:一方面要敢于勇于用战争来制止边衅、平定侵扰,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安民怀柔的边疆民族和解政策,以战求和,因和化战:  相似文献   

17.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边塞诗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各部落间军事冲突为题材的歌谣;秦汉帝国建立后,边塞诗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边塞诗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盛唐,可谓“高潮中的高潮,巅峰上的巅峰”(黄刚师《边塞诗论稿》)。盛唐取得这种成就的原因多而复杂,尤与当时诗人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拟就边塞诗人的心态,对盛唐边塞诗的创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晚唐边塞诗数量不少于盛唐,但格调则迥异,一言以蔽之为"千古一哭"的反战哀歌。释贯休是晚唐创作边塞诗为数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其边塞诗多为乐府体组诗,总体上显现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厚、含蕴深沉的特色。体现了诗人对唐代边战的深层思考。它力图全面展现边塞战争的方方面面,以为历史的镜鉴,这是对唐代边塞诗艺术境界的开拓;他在诗中宣扬民族和睦,反对民族仇杀,焕发着人文精神的光辉。贯休的边塞诗所创造的边塞生活意象,从一个侧面开拓了唐代边塞诗的意境,也丰富了古典诗歌语言的库藏。  相似文献   

20.
琵琶频繁地出现在盛唐边塞诗中,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本文描述了这种现象并详细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五大原因:琵琶抒发离怨的文化内涵、琵琶的军乐属性、边地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唐燕乐的发展及音乐的普及、唐人开放的审美风尚。最后分析了琵琶意象的加入对于盛唐边塞诗开拓诗境、丰富内涵、增加艺术表现力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