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的建设发展,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我国高职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与本科人才培养的融通和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培养社会各行业所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研究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文先  姚多忠 《职教论坛》2012,(8):70-71,74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素质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教育各要素间的贯通,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知识社会的转型等,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界限没有厘清,往往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混乱,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五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深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能否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尤其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是关键。为此,必须嗣绕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推动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服务方向、目标定位、育人内涵、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的转变.从而确立与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法:从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构建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结果与结论:高度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及知识社会的转型等,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界限没有厘清,往往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混乱,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然性,概述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必须围绕基本要素的系统整体创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维"属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学校的中观层面设计一个模式创新构建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与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学徒制且最成功地发展起来的国家,也是历史上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国家之一。英国现代学徒制具有学制灵活、培养目标多层次性、政府强化管理等特点。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现状,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改革应借鉴英国的做法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地区的四家高职院校为对象,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架构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实施通识教育的保障条件不够充分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从更新通识教育理念、建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等方面着手,全面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深刻理解,找出其客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培养既是中国未来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既要针对岗位需求具有高职特色,又要注意创新教育模式对各个不同层次需求的适切性。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实践,通过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试构,对三年学制进行内扩式突围,试图通过分层次创新教育,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重庆教育学院针对前几年高职教育中单纯以能力为本位的、偏离了正确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随之而来的较为严重的职业化倾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更新高职人才培养观念,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质量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探索以"大小学期"、"任务驱动"为特征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也促进了产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其特点,又有共性。其共性表现在: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政府高度重视并把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行业及企业在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鉴于此,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政府要积极参与并做好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各院校要坚持产学研三者结合,深化改革办出特色,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营口地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招生、贯通培养实际情况,以及影响营口市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主要存在机制障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职业院校间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营口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中高职贯通培养对策--从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方面入手,推进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形成职业教育开放沟通格局,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创业教育成为高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对“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修订培养方案、推进协同创新和推动教学改革方面,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对高职电商专业“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及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高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浙江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集团化育人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化需求,通过集团基地学院建设、集团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集团产学研建设、集团化育人模式的构建,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规模上推进"集团基地"、"集团学院"专业建设,并聚合教育资源,推进"两创"人才培养工作,高位引领高质量就业,推进集团化育人内涵建设。高职教育集团化适应了新的劳动和职业发展的教育需求,集团化育人模式适应了职业分化下的高质量就业需求,集团化模式研究也就有了全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