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2.
编辑导语 一部《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展现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但它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这部作品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美的艺术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挖掘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品味优美的艺术特色. 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作品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述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4.
曹鹏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06-108
曹魏《新律》之成,通说多归功于陈群,刘邵则无足轻重,甚至可提可不提。但据陈寿《三国志》载,《新律》的制订者却并无陈群其人,而只是刘邵与庾嶷、荀铣等。参与《新律》基础上制定《泰始律》的律学家杜预,应该看过《三国志》,却对陈寿关于《新律》修撰者的记载并无异议。斐松之引书二百余种,注释、补充、考订《三国志》,也未对陈说有所修正。"诏陈群、刘邵等制新律",或"令司空陈群等制订魏法"之说,则出自成书晚于《三国志》四百多年的《晋书.刑法志》,而《晋书》所存在的对史料未予认真甄别去取,"不求笃实"的缺点,在成书后即受到其当代人的批评。《新律》制订者的问题大可存疑,至少有理由强调,应该对刘邵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陈寿笔下的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三国志》所描述是有关刘备最早最详尽的史料。陈寿对刘备特为春顾与欣赏 ,在刘备身上表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6.
崔磊  雷家宏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10-12,31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发展了历史考证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与规律性。探讨陈寿《三国志》的史学革新意识,对于研究陈寿的创作笔法有很强的借鉴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多的研究者加深对《三国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一口门勺.‘司.留笋,,…月一奋,‘,‘J写月脚口勺,‘奋蜷颧鬓掣鑫澳擎矍犷/髦珊票涵诊态幸簧旨球熏罐藕确雳l熬鬓黯)貂 (1)《三国志》原来是各自为书的,《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直至北宋始合而为一,改称忆三国志》. (2)陈寿撰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最明显的是把魏的君主都列为“纪.,而对蜀、吴的君主,只是立为“传:而且,对于晋的统治者难免有隐恶溢美的地方.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统泊者的讽刺与揭露的态度相比较,显然是略逊一筹的.西晋承魏而立,建都中原.陈寿当时又是晋臣,奉命修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正统论的角度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进行探讨,通过对陈寿所处的时代,《三国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的分析,寻绎其创作视角的历史渊源。作者身处的时代,险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作者以魏为正统创作《三国志》。并由此得出结论:评论史书不能脱离史书创作的时代及当时政治环境,孤立的去考虑,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它的主要素材依据是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仔细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文中所选的《三国演义》“隆中对”与卷首节选的陈寿的《隆中对》,在文字上并无太多的不同。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他生于三国时的蜀国,后来担任晋朝的著作郎、治史御史。《晋书》中有《陈寿传》,称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武帝时,他奉命修《三国志》,鸿文巨著达六十五篇。后人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陈寿也由此成为一代著名史学家。《隆中对》节…  相似文献   

11.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书关于《火烧赤壁》的时代背景介绍中写道:“东汉末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割据局面。魏国的曹操统一黄河流域以后,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吴国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这两股势力”。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此时,中国大地上并没有魏、蜀、吴三国这样的政权形式。陈寿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是这样写的:十三年“秋七月,公(指曹操)  相似文献   

16.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7.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人和事,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的敷演,其中真假虚实,需要辨析。卢弼《三国志集解》虽涉及,尚有疏忽之处,本文为之补证。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19.
邓艾是一个信奉孔、孟民本思想的实干家。他顾全大局、反对结党营私,得到部下广泛支持;他身体力行、任劳任怨、甘当表率。陈寿在《三国志》中着重凸显出他在这方面与当时多数平庸官僚的区别,标志着《三国志》对孔孟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谯周与陈寿     
文章对蜀中同时出现的两大史学家谯周与陈寿进行了研究,对谯周的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作了客琨评价,尤其对劝降主张和归晋见解予以历史评析,作出公允判断。陈寿是谯周的学生,文章对陈寿修《三国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所谓的“正统”观念和“曲笔”“回护”予以辨析,指出《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