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对李清照的研究侧重于翻译介绍,对其中意境美极为推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英译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当前李清照诗词作品翻译中的三个问题:由谁翻译;要不要韵体译诗;可采取叶维廉的"正向叠景"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2.
季淑凤 《出版科学》2015,(6):98-103
指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并最终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经典地位.李清照词呼应了美国诗学传统、社会思潮与学术旨趣共同产生的阅读诉求;而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以及由此衍生的杂糅翻译策略使美国的李清照词译本呈现多样化特点;最后,美国高校及其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李清照词译文(本)理念新颖,可读性强,凭借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在外译选材、译者队伍建设、翻译策略抉择、海外出版社对接及译作经典化构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与严复、林纾并称"民国翻译三巨子"的伍光建无论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翻译的质量都在近代中国的翻译史上首屈一指。本文对伍光建本人以及翻译作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伍光建先生翻译作品的方法、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文秀 《大观周刊》2011,(31):171-171,209
颜色词的翻译一直都是众多翻译学者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也开始受到翻译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本文旨在对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英译进行浅析。首先对译者应该如何翻译中国诗词中颜色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译本的对比鉴析。随后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来应对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走近我国著名词作家李清照,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展现了她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体验。本文以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为顺序探析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感受其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情感。  相似文献   

6.
据徐北文先生的《李清照全集评注》,李清照的词现存六十多首,诗现存十几首,包括存疑和残句。这些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两宋之际最杰出女性的特殊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清照的特殊情感历程,勾勒出作为女性作者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7.
摄影作品不只是简单的将具体的事物制作成图片或视频等文件形式,而是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摄影作品可以称得上是诗词作品艺术内涵的直观表现。以《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这部摄影作品为案例,从摄影在诗词艺术内涵表现中的具体应用入手,对摄影在诗词艺术内涵表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以翻译研究为多,余华作品"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表明编辑环节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余华作品英译本(正副文本)的研究,发现余华作品英语译介中正文本的编辑行为主要有三类:诗学规范类编辑行为、背景知识类编辑行为和个人喜好类编辑行为;副文本的编辑主要体现在对封面、标题和版本的设计上.  相似文献   

9.
沈春华 《青年记者》2016,(32):34-35
传统译论下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文本层面的技巧探讨上,忽视了"超文本"因素对新闻翻译的制约和操纵.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传统译论下"忠实"的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勒菲弗尔在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的英译,在该文中提出了"折射"(Refraction)概念,指出"折射"就是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改变.80年代中期,他又将"折射"变成"改写"(Rewriting).①《国际新闻翻译》(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一书的作者比尔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对该理论大加赞赏,认为它为新闻翻译带来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通过"东风工程"等项目对新疆出版业给予大力支持和资助,各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翻译作品的编校不同于原创作品的编校工作,编辑在把握文字编辑加工的同时还要把握翻译的准确度。笔者结合这几年的编辑工作实际,谈谈在编辑翻译作品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一、把好政治关是首要责任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也许很多编辑认为,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就是策划选题和对文稿的审读、加工整理并使语言文字等规范化。这当然是编辑翻译作品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要认真做好。但是,贯穿这些工作有一条主线,就是要注意其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碰到口语和音韵的问题,并且要求处理好,因为这些将直接影响听觉和视觉的效果。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父母文化学术修养的熏陶,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于作画。李清照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法律环境下图书馆"合理使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著作权法律环境下图书馆的"合理使用"范围大致包括为满足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的目的而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目的而翻译或少量复制作品;为国家机关执行公务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图书馆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等.  相似文献   

13.
韦健 《兰台世界》2012,(19):55-56
鲁迅的文学事业应该说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作品开始的。从1906年与周作人《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开始,直到鲁迅离世前对果戈理《死魂灵》的翻译,几乎一生的时间从未停止翻译活动。但鲁迅先生的作品翻译在研究界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学翻译是从原有文本到翻译文本的直接文本形式转换,制约着对鲁迅翻译作品的传播和研究。从《域外小说集》最初刊印的数量来看,仅有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翻译在中国翻译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风韵译"及"创作论"给当时的翻译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的翻译作品不但包含外来文化的营养,而且还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红 《新闻世界》2011,(4):145-146
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陶醉,是经历了上千年而愈加醇厚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曾经确定了10多位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唯一的女词人则是李清照。李清照对词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论建树,力主词"别是一家"说。明确了词作为音乐文学应有的艺术特性并与诗相区别。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  相似文献   

16.
韩旭 《今传媒》2022,30(2):82-84
影视剧翻译具有跨文化传播属性,是电影电视剧在全球流通传播的必要条件。但近年来由于网络字幕组的兴起,影视剧翻译被片面地认为仅具有"帮助理解剧情"的功能。若翻译的好,可以帮助作品在译入语国家获得价值传播和文化认同;若翻译的不好,会破坏作品的艺术美感,甚至毁掉作品的口碑,使其在译入语国家产生无效传播,违背了影视剧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本文将从媒介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作为传播媒介,影视剧翻译的功能和目标究竟是什么,为未来我国更多的影视剧译配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在散文和文化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译作颇丰,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300多万字的全部戏剧作品,其坚持的"信、顺"翻译理念,是中国翻译历史上一座不可遗忘的丰碑。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传世的作品体现着这位两宋才女强烈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爱国思想来源于她的生活与时代背景,面对两宋的遭遇,她对国家状况的情感表现为愁、悲、愤。这种思想既反映两宋时的社会思潮,更有自己的见解,李清照奠定了女子爱国主义创作的基石,为后世树立了女性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藏书     
李清照(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为宋朝时著名女词人。擅长诗词、散文,尤其词。《一剪梅》、《醉华阴》、《声声慢》、《菩萨蛮》、《蝶恋花》等都是她的传世名作,还著有《词论》等。同时,李清照又是当时的一位藏书家。  相似文献   

20.
管贤强  MU Xiao-yong 《编辑之友》2018,(1):98-101,107
20世纪初,外国翻译作品正式入选现代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已引起教科书编辑出版研究者的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局限于对某一时期选文编制特征的分析,鲜有研究关注外国作品选文编制与编辑群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的编辑群体,研究发现: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经过新教育洗礼后的教科书编者更容易对外国翻译作品选文认同;教科书编者译者身份、同人关系、师友情谊影响外国选文编选;教科书编者所在出版社的意识形态对外国翻译作品选文产生影响;教科书编者身份的复合体影响着外国翻译作品选文的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