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陈燕  任怡霖 《兰台世界》2014,(5):152-153
商朝创造了具有奴隶制社会特色的灿烂文化。商朝的音乐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巫乐”和“淫乐”。一般祭祀所用部属于“巫乐”;“淫乐”则是商王和贵族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多在宫廷内上演。  相似文献   

2.
陈凌 《东南传播》2018,(3):65-69
从前的大多数热点事件发生,形成舆论,我们都习惯于将公众的表达界定为"非理性"或者"情绪发泄"。如果以布尔迪厄的"名誉"概念来看,或许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能够带来"名誉"的舆论行为,公众参与到社会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中。从这个角度看,舆论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而是一种实践行为。"徐玉玉事件"中,公众在呼吁法律的制裁,倒逼监管漏洞之外,以舆论"复仇"的方式修复了社会的"名誉",因为在布尔迪厄看来"名誉"是属于群体的。  相似文献   

3.
范以锦 《新闻前哨》2007,(10):34-36
传媒教育的所谓"学",就是传媒学问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术",就是从事传媒工作的技艺,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对"学"和"术"的理解不同会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两者结合得不好也会引发学界和业界的非议。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在"融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上所搭建的"中央厨房",能否制作出各类优质信息并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关键取决于"厨师"("中央厨房"编辑)的素养与技艺。既会烹饪"主菜"并善于"配菜"以及擅长调味、既能烹调出几道"拿手菜"又擅长做"快餐"、既擅长"做菜"又会"淘菜"暨"选料",是对"厨师"技艺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5.
媒体"妖魔化"并非新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屡见不鲜,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媒体"妖魔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对被"妖魔化"对象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本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妖魔化"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期有助于媒体"去妖魔化"的实现及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6.
自《元代"邸报"新证》一文发表后,有学者提出商榷和讨论。首先,笔者对于辨者的诸多"商榷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次,文章又根据新近发现的历史文献史料,梳理出与元代"邸报"关系十分密切的媒体:"朝报"、"京报"、"除目"、"除书"等信息传播载体。考证出在元代现有文献中存有关于"朝报"、甚至"京报"的史料记载,而像"除目"、"除书"之类的信息传播载体史料,更是比比皆是。最后,笔者从古代社会人的新闻意识觉醒的视角,进一步考察我国元代"邸报"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签发"、"签发人"、"签署",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差异很大.由于这几个概念字面相近,不少单位在公文处理中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8.
《编辑之友》2008,(2):74
遇到"的"、"地"、"得"时,你会不会区别?相信不少大人也会对这三个字甘拜下风.看,这会儿它们成了网名为"长靴"的妈妈的苦恼,因为她读二年级的女儿至今也只会用其中一个"的"字.  相似文献   

9.
杨曙 《出版科学》2011,(4):49-52
出版业在"80后"作家图书的商品化趋势比在传统精英作家出版中要明晰得多。传统精英作家图书出版往往以"高等教育""高等文化"等为标准定位,使学者习惯倾向围绕既存的"高等"观念的普遍性,而忽略了"80后"作家图书出版与众不同的个别性。"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则可抛射出改变本身以精英面貌出现的精英作家图书作为"文艺场域"一部分的内在能动。"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又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在学习、贯彻中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科学论断,其意义不仅是局限于党建领域,而对被誉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的档案工作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联系我区档案工作发展现状和努力方向,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以实际行动落实到档案工作之中,我们在"三个坚持"上下了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22):40-46
"灰皮书"、"黄皮书"是坊间对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版的一批"内部发行"图书的统称,它的出现,是我国当代出版史上一个奇特现象。出版"灰皮书"、"黄皮书"的背景是配合国际"反修"政治斗争,目的是教育干部"反修防修"。"文革"开始后,这些图书以各种方式流传开来,给当时参与"地下读书"活动的青少年以极大的思想启发,促使他们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实际思考国家未来发展,这些思考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向全国蔓延,逐渐汇聚成为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导,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转型前进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9):14-25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旭 《新闻传播》2012,(2):90-91
民生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一个质和量的瓶颈区。有业内专家用"五只鸡"来形容当今民生新闻栏目的市井化,就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这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民生新闻来讲,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形式也是举足轻重的另一部分。民生新闻要想取胜,要想立足,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形式上没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各种形式抓住观众,怎么好看怎么来——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度和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入手,就如何采写好新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对"大"与"小"的内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把握"大"与"小"关系对于采写好新闻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把握"大"与"小"、采写出好新闻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报纸新闻的创新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香港的绑架类型片是电影类型片中的一个典型,很多电影均取材于真实的绑架案件,电影中的警察部门和破案手法都是以现实案件为原型,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绑架案的现实观和社会观。从传播学"培养"理论出发,用"制度分析"探讨绑架类电影产业链的制约性因素;用"讯息系统分析"研究绑架类电影对现实案件的加工和传达;用"培养分析"解析绑架类电影的正反效应;试图研究绑架类电影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 编辑与校对如何区分"作"与"做"?这也许是绞尽脑汁想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编辑们最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上对这两个字的区分完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1998年制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称<细则>)第二条规定:"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以下称<现汉>)、<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然而,在"作"与"做"的使用上,<细则>却与<现汉>很不相同:<细则>"在图书中不论使用首选字和参选字都应看作是正确的"(第十五条)和"把量符号当作纯数使用"(第四十五条)中的"看作"当作",在<现汉>都被列为词条,但写成"看做"当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于传播学、社会学及物理学的相关原理,尝试将传播视阈中的环境分为"五个世界",即"客观世界"、"拟态世界"、"印象世界"、"黑洞世界"和"类空气世界",在简要分析"五个世界"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传统的"套娃馆员"的问题,根据创感理论提出"创感馆员"的概念及"创感馆员"的六种能力,建议大力培养"创感馆员",并提出了建设图书馆创感文化环境和提高图书馆员自身艺术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不可理喻"的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客人愚昧、固执或蛮不讲理.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有某甲与之(指阿庆)忤,庆纠其党,欲殴之.甲惧,奔告于庆妻之父.其妻父曰:'是不可理喻,汝谨避之而已."巴金<家>八:"卖票的人告诉他们,这和普通戏院不同,不买票就不能看戏.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