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3.
邱国红 《海外英语》2011,(13):255-256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促进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美学的产生,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的形成,也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小说和意识流技法的形成。总之,其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就梵·高的画作《鞋》所进行的争论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前者主张对作品进行无成见的直观,后者则采取有成见的理解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源自现象学和解释学。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海德格尔之误在于没有严格实行现象学还原,以致把不合理的成见带入了作品;夏皮罗的成功则在于把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合理地统一起...  相似文献   

5.
利科解释学思想不是利用方法论的解释学代替本体论的解释学来批判伽达默尔,也不打算利用解释学代替语义学使解释学成为一门普遍的科学,而是他倾向于使解释学得到进一步的辩证发展,并成为具有独特性的反思解释学。利科的解释学是他采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用现象学还原、意向性理论、反思的方法,并加以批判性改造使自己走上一条现象学的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加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传统,他的美学是他解释学哲学的一部分。加达默尔通过对教化、共通感、判断力、趣味等四个人文科学概念和对康德趣味和天才理论的批判为其现代艺术论奠定基础。他认为现代艺术具有游戏、象征、节日的特征,与古典艺术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创造观是从现象学与解释学出发的,因而创造首先被理解为一个结构,这表现为创造、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区分;同时把创造具体还原到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这表现为创造的世界性、历史性与语言性;最后,当下对创造意义的把握就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中得以厘定。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从“存在”入手直切事物本体的“存在论———解释学式现象学”,这种回到原初经验状态本质直观的看事物的方式,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本文将试从海德格尔关于”在场”的思想角度出发来重新观照诠释中国古代画论,以期进一步更好的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画论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9.
后期海德格尔开始追问本性的语言问题,通过对走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对黑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解读,海德格尔指出,思想在倾听、思念、感谢中将原初的事情显现出来,而语言对思想的事情构成了规定。  相似文献   

10.
视阈融合     
加达默尔继承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传统,创立了哲学解释学。他恢复了历史的合法性,批判了启蒙主义和历史主义中的错误,纠正了美学主体化的倾向。视阈融合是加达默尔的核心概念,在视阈融合中,解释者克服了特殊性,获得了更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把现象学方法运用在对技术本质的分析中。他回到古希腊寻找技术的源头,认为技术就是存在真理的展现方式。而现代技术促逼着一切,并形成其“座架”本质。惟有以现象学的方法通过思的道路回到事物自身,才能拯救被遮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观看现象、描述现象、让现象自我显现的方法;其次,现象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待现象的态度、风格乃至审美趣味的精神。“面向事物本身”的宗旨和原则是现象学方法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现象学的这种开放性和普适性为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彼此互动交流的广阔空间。《庄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颇有自由、开放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著作,其中很多章节都蕴涵着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风格,比如,庄之梦蝶、濠梁之辩、庖丁解牛等都极富现象学意蕴,这就使得运用现象学方法来解读《庄子》成为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受现象学哲学思想以及北美教育现象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取现象学态度和方法面对教育生活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取向。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思维方式。为了在教育现象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我国教育现象学的发展,然后回到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中,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致思路径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明确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规范教育现象学的致思路径,提升教育现象学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反思沉淀期。一切反思行为都是需要以普遍哲学原理作理论基础的,作为一种普遍哲学原理的现象学也有可能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反思的理论基础。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的特性.使其在理论上具有成为教育技术反思性研究方法论基础的可能性,而胡塞尔对现象学方法作出的详细论述,对教育技术反思性研究的指导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现象学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为其与教育技术的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因此,将现象学方法的两种还原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技术反思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rises ou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 PhD thesis on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to my attempts to come to terms with 'becoming a teacher'.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being a teacher in relation to the question of an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n authentic interpretative praxis. I will argue that being a teacher is a phenomenon of human existence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possible way of being with authentic and inauthentic potentialities. This way of being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at of learning; of becoming human or becoming the authentic possibilities of being-human. As such, the problem of being a teacher is primarily an ethical question (or a question of ɛτηοσ—dwelling); of who we are as humans and of how being a teacher engages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becoming of students as authentic human beings. This then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how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can be applied or lived; of authenticity in 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dwelling) .  相似文献   

20.
始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的现象学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表明:现象学是一种开放的哲学,在今天,它仍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现象学的方法是一种思辨综合的哲学方法;其次,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的观念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最后,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态度,一种哲学方法乃至一场哲学运动,必将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类赢得崭新的思想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