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穆安庆 《青年记者》2009,(14):82-83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里的某个特定事件。本文要谈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即通过采访名人,来采写其自身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2.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3.
收到名人子女写名人丛书时,开卷之前曾有过疑虑,怕是儿女们写自己的亲人,难免有许多溢美的不实之词,读后,这个疑虑就打消了。现已出版的五本书,涉及的都是我国文化界的名人,作者的写法各有不同,但都显出一种朴实的文采,不着意去编造炫人的故事,而主要通过生动的事实和亲身的感受真实、细致地描绘了亲人的曲折经历、个性风貌;反映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  相似文献   

4.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曾采访过不少名人。在走近名人的过程中,对采访名人的技巧有了诸多感悟。是以记之,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摆正位置是采访名人的基本前提。那是1993年12月8日,在经过数年犹豫、几番曲折之后,笔者终于走进了王洛宾先生的家门。此前,笔者曾不只一次地萌生过采访王洛宾先生的念头,但一直未能成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吗?不是。当时笔者和王洛宾先生一同供职于新区军区,两家相距不超过800米。那么,原因到底何在?理由自然可以找出许多,但最主要的,是名人形象在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树起了一道心理屏障:人家是举世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所传“七分采、三分写”,说出了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采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采访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对名人采访中,这种良好的心里素质便上升到成功因素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采访名人比采访普通人的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对象的名气对采访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采访名人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取决于采访者的学识和对被采访者的了  相似文献   

6.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关于名人的报道,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名人是忙人,难得有整块时间坐下来与记者大侃其经,但这还不是采访名人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9.
●新民晚报资深记者之江,在数十年新闻生涯中采访过众多知名人士,《采访名人话甘苦》一文,介绍了他当年采访梅兰芳、郭兰英和伏罗希洛夫等人的经历,这些人士艺术或政务活动极为繁忙,没有机会与记者详谈,之江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写出了情文并茂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采访名人     
2002年,我采访作家石康的一篇稿件受到了总编辑的表扬。临危受命报纸改版时决定在专刊部增加名人访谈类栏目,于是把这个版面给了我和另外一位搭档。一开始我很犯难。我当时只负责一个收藏版的采写,接触的范围很窄,更没有名人这方面的资源和线索。版面  相似文献   

11.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不是忙人就是闲人,太忙的名人没有时间,太闲的名人没有动力.只要是名人,每天都会遇到采访,往往一件事要说上数十次上百次之多.一个优秀的记者在与名人明星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有独家的绝活,否则写不出想要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采写名人至少需要作好三种准备。一是心理准备。先要鼓起勇气,从难处着想,才敢于见缝插针,捕捉到各种难得的采访机会,并进行高效率的采访。二是采访对象所在领域的现状与专业知识、技  相似文献   

14.
邢小美 《兰台世界》2020,(5):48-50,53
高校名人档案不仅是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也是高校拥有的珍贵的文化财富。做好高校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对高校学生、教职工、学校本身、档案部门及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建议从提升高校名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和创新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途径(如丰富编研成果类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讲好高校名人故事、建立高校名人人文景观、加强高校名人研究)两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的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效果,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跑了几年文化新闻,接触了不少文艺界的名人,深感采访名人真是一门学问,个中滋味,耐人咀嚼。 采访名人有三难。一是时间紧促。要让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见报,时间真是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而大凡名人又都行色匆匆,稍有不慎,便会失之交臂。即使见了面,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采访到有效材料,也不容易。所以,事前的准备便至关重要。乎时必须阅读大量书报杂志,涉足影视广播,关注文艺界动态,  相似文献   

16.
采访名人遭遇拒绝是记者的家常便饭.原因有三:一是名人邀约众多,对地方性媒体无暇应对;二是曾受个别记者断章取义之害,对媒体怀有偏见.第三则是他们的怪脾气,尤其是那种厚积薄发,经历过大挫折的文化名人.更有不同于常人的怪癖,几句话不对“脾气“,就失去了对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的名人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广告是现代社会最常运用的一种广告形式,然而它并不是近现代商业社会才开创的独特产物,纵观中国历史,名人广告由来已久,其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名人广告也和其他传统广告形式一样缓慢而有力地发展着,并在一些时刻绽放出引人注目的光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名人广告案例.以下就让我们去欣赏一些古代精彩的名人广告故事.  相似文献   

18.
王延辉 《新闻窗》2006,(3):79-79
关于名人的报道,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要从分析名人心理特征人手,探索采访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广告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媒体传送给消费者的一种宣传手段。一般来说,广告都是狭义的商业广告,主要是指商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为了扩大经济手段的重要手段。在广告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名人代言,以实现利用名人的社会效应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本文对名人的广告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名人广告传播的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广告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名人"凤姐"的成名历程,探究其成名的推广策略,对如何进行网络推广做出思考,提出需找到并反复强化核心炒作点,策划有创意的故事,并审时度势,在不同阶段巧妙地利用不同媒体进行造势等几种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