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以高职教育教师政策的完善为基础,只有制定了完善的高职教育教师政策,才能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职教师政策目标价值偏离;教育经费不足导致高职教师政策价值失真。基于此,提出高职教育教师政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资格政策;从岗位政策角度增强高职教师的社会信誉度;制定注重实效、评估完善的高职教师培训政策。  相似文献   

2.
石昭仲 《考试周刊》2013,(2):159-160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在各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的阻碍,只有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寻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实现"三赢",才能促使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关于高职的课程建设也层出不穷,无一例外都是期望能够对高职教育出谋划策。特色专业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选取转型不久的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为案例,探讨制约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发展高职教育对于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方面分析成因,围绕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政府应从角色定位、转变职能、政策执行、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机制与手段创新等方面出发,深化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对企业文化的内化是在认识自身文化优劣的基础上吸收企业文化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是对高职院校独有文化的重新建构,因而它内化企业文化应以需要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要素、规范体系及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高职教育在内化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文化主体的主体性,要发挥高职院校在创设文化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并且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宏观战略指导和微观的政策支持.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生存能力、发展环境与潜力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人才需求为核心,通过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目标和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产学研与校企合作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在高职内涵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不可逾越的瓶颈.校企合作实现的主要困难在于合作的利益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政策法律的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未能与时俱进.实现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多方努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苏省依靠规划引领与理念创新、政策推动与实践创新大力推动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建设与企业发展水平是影响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以政府主导的区域创新来不断健全和完善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全面激发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的主动性,全面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集聚各方之力,推动区域高职教育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力量,TAFE学院在促进澳大利亚国际教育产业化发展、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推动和保障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与政策,一直是澳大利亚两级政府的重要议题。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国际化政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实施,不断在进行变革、调整与完善。从产生及发展过程来看,澳大利亚国际化政策具有多源流性、持续性和渐变性;从结果及实施效果来看,具有多举措性、导向性和协同性的特点,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背景下完善相关政策,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必须看到我国高职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依然受到教育理念滞后、产教融合不深入、资金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的影响和制约.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应采取转变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实施"专门教育";发挥政府宏观指导职能,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高职教育机制,加大经费支持投入;完善自身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高职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宏观上受到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微观上受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宏观上营造环境、创新发展思路,中、微观上明确办学定位、改革办学内容,来推进三门峡高职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和谐教育视域下,应科学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逐步发展和确立的,推进深度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也应该进行明确的定位并符合标准。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着认识误区、国家意志推动作用不足等问题,应该切实树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通过政策与法律的支持、文化的融合、事务机构的建立等措施来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联邦政府自1963年以来,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颁布了多个教育法案.本文通过对这些法案的分析,论证了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策取向: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促进个人就业与经济持续发展.以期对中国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良性干预有所借鉴:以立法的形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以法治教;注重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政策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在政策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普职教之间发展不协调、中高职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不畅,未能凸显中国特色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要紧密衔接等来完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科插班生"考试虽然为部分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也造成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形象被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断裂、职教规模隐性萎缩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教育教育政策与学生的升学需求之间、单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之间、学历层次与学位结构之间脱节的深层次矛盾。抓住这些主要矛盾,调整"本科插班生"考试政策、发展高职本科、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可以有效解决插班生考试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政府、公众积极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以及高职教育持续、积极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关照历史,总结现实,剖析趋势,有助于挖掘"就业导向"的理论价值.认识并形成"职业自觉",对落实"就业导向"、把握高职教育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就业导向"不只是一个政策口号,更是完成"职业自觉"的使命,创新高职教育,保障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早日成熟的战略决择.  相似文献   

18.
四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和谐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的深入调查发现,现有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较差,不能适应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应通过调整政策、改进管理、培训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和谐发展的高职师资队伍,以确保四川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应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政策保障、机制保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现在又面临着招生难、生源质量差等困难,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社会角度和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模式、发展定位等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